小滿已至,熱浪初涌。興安盟科右前旗額爾格圖鎮興牧嘎查的田野里,村民田樹林家180畝地里的玉米苗破土而出,生機勃勃。
在田埂上的田樹林遠遠瞧見興牧嘎查委員會副主任趙國海的身影,趕忙迎上去:“趙主任,我家今年還得預訂‘玉米樓’,可得給我留好啊。”“你倒是積極,到秋天肯定少不了你的儲糧囤子。”趙國海笑著抖了抖手里快寫滿的登記本說。
三年前,興牧嘎查的集中晾曬場還是一片廢棄礦坑,如今,場地內賣完糧后空置的“玉米樓”都已被整理好,只待秋天到來,就變成十里八鄉羨慕的“金碼頭”——去年全村60%的玉米在這里科學儲存,糧販子開著卡車排隊等貨,價格硬是比“地趴糧”每斤高出好幾分錢。
這種“春種秋糧夏定倉”的新農事節奏,在興牧嘎查已成風尚。2023年以來,興牧嘎查利用原有廢棄礦坑和堆放棄料場地,平整出3個集中晾曬點,推行科學儲糧,兩年間“玉米樓”從500個遞增到去年的1400余個,像田樹林這樣嘗到甜頭的村民不在少數。這背后,是興安盟對科學儲糧的大力推廣與不懈努力。
2024年,興安盟玉米產量119.91億斤,截至2024年底,全盟96億斤以上的玉米得到了科學儲存,完成量超過了全年玉米產量的80%,實現節糧減損約4.8億斤。
這一串數字的背后,是興安盟多管齊下、綜合施策的成果。為了讓糧食由“濕”變“干”,由“趴”變“站”,以高質高價進入市場。2024年,興安盟新建立體儲糧裝具100萬立方米,立體式儲存玉米約24億斤,其中庭院立體儲糧16億斤,集中儲糧8億斤。
與此同時,興安盟積極推廣“糧食代存”業務,推動儲糧模式從“存糧在家”向“存糧在庫”轉型,2024年全年實現糧食代存約2億斤。
在烏蘭浩特鐵西糧食儲備有限公司,每個裝滿糧食的儲糧倉內都安裝了測溫線,實時監測糧溫。“我們通過糧情監測系統對糧倉溫濕度進行監測,一旦溫度達到21℃,就會啟動通風、排風設施,實現常年低溫綠色儲糧。”該公司倉儲科科長郝建東介紹,公司還提供“代收購、代存儲、代烘干、代保管、代銷售”的“五代服務”,解決農牧民儲糧難、賣糧難問題。
興安盟籽粒直收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24年,全盟籽粒直收機數量較2023年增加了23臺,日收獲能力增加5000畝左右,全年籽粒直收數量超過8億斤,較2023年增加一倍。
“去年種植的5萬畝玉米,全部采用了籽粒直收方式,糧食損耗率降低了5%,經濟效益增長了8%。”興安農墾吐列毛杜農場副場長陳宏說,這種方式減少了摘穗、脫粒、運輸、晾曬等工序,最大程度降低了糧食在收割過程中的損失。收割完直接運到糧庫烘干、入庫,既保障了糧食安全,又能做到秸稈還田、保護土地,還能有效應對不良天氣,降低人工成本。
從田間到糧倉,從收割到儲存,興安盟通過引導農戶科學儲糧、建設現代化糧倉、完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等一系列綜合措施,逐步解決“地趴糧”問題,讓豐收的成果顆粒歸倉,穩穩端牢了糧食安全的“飯碗”。(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韓雨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