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末明廷發布詔令要求,“一切胡禮悉禁勿用”。一些人據此解讀明朝恢復了蒙元之前的漢家傳統,不再要求以及流行“跪禮”了。這要么是想當然,要么就是故意的斷章取義。
上言皇帝進登大位 … 通贊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百官)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頭,山呼、山呼、再山呼。跪右膝、出笏、贊俯伏興平身,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 ……
注:“興”指恢復為拜之前的身體姿態
《大明會典·卷四十五》
從《大明會典》記錄的明太祖“登極儀”可以看出,大明不僅從一開始就在“跪”,而且還用的是“胡式跪” -- 單膝跪地(使用這種跪姿的登基大典,除了蒙元只此一例)。
隨著大明的建立,朱元璋才慢慢意識到蒙元的跪拜禮儀早已深入民心,“上以軍民行禮尚循胡俗,飲宴行酒多以跪拜為禮”。這有悖于他“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理念,所以才有了禁用胡禮的詔令。
但是禁用胡禮,并不是禁止跪拜、也不只是單禁“胡式單膝跪”,而是重訂整個跪拜禮制。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朱元璋沿用了元朝面君跪奏的制度,“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在元朝之前,官員們君前奏對不用跪,而宋之前還有座,秦之前君主甚至會起身相迎。
朱元璋是要求不能胡亂行禮或見人就跪,要體現出尊卑的差距,不是什么“尊者”都能受“跪”的。
當官員因公事面見時,如果品秩差在一品,卑者居右行揖禮(舉手齊眼并躬身)兩次,尊者居左受禮后答禮一次。當差距在二品時,卑者居右行揖禮兩次,尊者就可以少講點規矩,身姿動作可以偏就個人,“答受從宜”。
品秩差到三品,卑者需居“下”行禮,尊者則可享受“上位者”的感覺了。品秩差高于三品后,不僅尊者可以坐而受禮,有事稟告,卑者還得跪著說、跪著聽以及跪著答話,直至尊者命其起身或告退。
如果官員在非公場合相見,原則上不許跪,除非兩者的私人關系達到了這個程度(如親屬輩分、主仆等)。至于平民(無功名者)見官,如果是公堂之上則民需跪。如果是尋常遇見,則民只需主動回避并不驚擾官員即可。
注:古時君主坐北朝南,所以北為“上”、南為“下”。臣子立北朝君并分為左右兩列,明朝效仿唐宋舊制“以左(東)為尊”。
由上可以看出,朱元璋并不是反對“跪”,他是反對行禮無視或模糊朝廷、皇帝賦予的權柄差異(或者說朱元璋只想讓皇權“受”跪)。朱元璋針對皇族給臣民們定的特別禮制,更能說明這個觀點。
臣見君行五拜禮,見親王、東宮四拜 ……
《大明會典·卷五十九》
凡朝臣奉旨至王府,或因使經過見王,并行四拜禮。雖三公、大將軍,亦必四拜。王坐受之。若使臣道路本經王國,故意迂回躲避,不行朝王者,斬。
《皇明祖訓》
首先,朱元璋要求“見”高級皇族,不論多大的官都得跪。而元朝之前,官員們一般在朝覲皇帝、東宮、諸王這種隆重儀式中才需要跪。其次,官員們不僅到藩地公辦時需要跪拜王爺,就算只是路過藩地,也得停下來跪拜藩王們后才能接著走。
至于平民見皇族當如何,雖然朱元璋沒有明說,但以他對藩王暴虐藩地軍民視而不見的態度,是不太可能重現宋朝那種“都人望見乘輿,抃躍稱萬歲”場景的。
有些朋友可能會杠這里的“拜”也是揖禮,不是下跪磕頭。那么來看看明朝官定啟蒙教材《童子禮》是怎么解釋的,“凡下拜之法。一揖少退,再一揖,即俯伏。以兩手齊按地,先跪左足,次屈右足,頓首至地。即起,先起右足,以雙手齊按膝上,次起左足,仍一揖而后拜。其儀度以詳緩為敬,不可急迫。”
綜上可以看出,明太祖不是心疼臣民們的膝蓋,他是將跪禮視為一種特權的表現。不過不論太祖本意如何,他這種約束跪拜的態度應該是利好大明臣民的吧。但歷史表明,明朝臣民無視了太祖的關愛,慢慢喜歡上“跪”了。
大家都知道海瑞有個綽號“海筆架”,也都清楚這個綽號的來歷。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綽號對應的事實?不正是“跪”已經成為當時的常態嘛,不然海瑞的不跪就不會顯得那么突兀了。
到正統朝官員們就開始無視太祖“凡近侍官員難拘品級行跪拜禮,亦不許與外官交接”的規定,爭先恐后的跪在汪直的腳下。此后不僅朝廷官員跪拜權閹、得勢宦官成為必需,連不知廉恥的“認爹”都常態化了。
隨著皇帝和朝廷進一步回收軍權、地方行政權,別說巡撫、總督這種封疆,連有直言朝廷之權的七品御史身邊都跪滿了地方官員和士紳。情況惡劣到倒逼朝廷下禁令,“嘉靖八年令,巡按、御史於守令官,不許作威挫辱。知府相見,不許行跪禮,凡官員公座”。
萬歷二十三年吳縣(現屬蘇州)縣令袁宏道在寫給友人的信里這么吐槽上官來巡時的頻繁下跪,“苦膝欲穿、腰欲斷、項欲落,嗟呼,中郎一行作令,文雅都盡”。對比他的遭遇,就可以想象海瑞的“另類”了。
那么平民呢?
在元朝之前,除開約定俗成的謙稱,平民一般自稱“吾、某、我”,除此之外年齡大的也會自稱“老身、老漢”。到了明朝平民見官員縉紳,基本都只敢自稱“小人”,呼對方為“大人”或“老爺”。叫官職也會在后面加個尊字,如“某縣尊”。
在這種主動示弱的語氣和心理暗示下,你說平民有多少會像“海筆架”那樣或者說超過他,以白身見官而挺直腿彎?
之所以會這樣,無非是兩個原因“媚權”和“奴化”。
皇帝通過不斷集權,讓臣民獲取任何利益都需仰仗他的“恩賜”。所以不入流的閹人只能有幸沾上皇帝一點光,也能搖身一變成為人人艷羨、巴結的對象。除此之外,皇權通過控制的科舉教育,向民眾潛移默化地灌輸尊卑觀;通過各種約束人生的律令管束(如戶籍、路引),固化民眾“卑”的地位,讓他們愈發的依賴和迷戀皇權。
所以朱元璋“驅除胡虜,恢復中華”是真,但“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就沒那么真了。他不過是在繼承歷任皇帝遺愿,弱化、奴化各階層以便更進一步的集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