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個角度而言,人類文明進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侵略和殖民的過程。只不過有些侵略只是為了征服和統治,而有的侵略則是為了掠奪、霸占、驅逐和取而代之;有些殖民是靠赤裸裸的武力,而有些殖民則靠看不見的“軟手段”,慢慢侵蝕。
那些靠武力去征服、掠奪和霸占的,會被時人憤恨,被后人唾罵;而那些靠“無形手段”殖民和獲利的,卻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智者”,他們利用“血饅頭”堆積的財富控制了思想、輿論和歷史,將本來陰暗的形象洗白了。
但沒有不透風的墻,若使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這些人類歷史上的“污點”還是被一些史料記錄了下來,德國歷史學家奧斯瓦爾德·施本格勒經過對眾多史料的歸集和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現代殖民地的創建和非洲黑奴販賣,都離不開猶太人的身影。
下面,我們就從15世紀開始,以時間順序為線索,跟大伙好好剖析一下這些陰暗處的“身影”。
一、大航海時代的黑色風帆(1492-1550)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的船隊停靠在新大陸的海岸時,甲板上站著一位精通六國語言的猶太學者路易·德·托雷斯。他的皮箱里沒有圣經,卻裝著精心繪制的奴隸貿易路線圖和黃金礦脈分布表。當原住民好奇地觸摸水手們的十字架時,托雷斯已用一袋玻璃珠換走了三磅金沙——這是歐洲殖民者的第一筆“合法交易”,也是猶太資本滲透新大陸的起點,也是西方排猶背景下猶太人規模化向美洲大陸殖民的起點。之后,越來越多載滿猶太人的船只在此靠岸。
在圣多明各島的密林中,猶太種植園主發明了“三位一體”產業鏈:用非洲奴隸開采金礦,用黃金購買更多奴隸,再用奴隸擴大甘蔗種植。1518年西班牙殖民檔案顯示,島上70%的糖廠懸掛六芒星標志,每座精煉廠平均每年“消耗”300名黑奴。一位傳教士在日記中寫道:“他們用希伯來字母刻制日晷,奴隸搬運甘蔗的速度必須讓影子在字母間移動,慢一秒就抽十鞭。”這種精準的剝削效率,讓該島1520年代的糖產量超過了整個地中海地區。
更隱秘的是金融操控。猶太商人將奴隸貿易證券化,在里斯本交易所推出“黑奴期貨合約”——一份合約對應十名“15-25歲健康男性”,交割前若死亡超過三人,賣家需按復利賠償。這種金融衍生品很快風靡歐洲,安特衛普的銀行家用它對沖遠洋風險,塞維利亞的貴婦用它作為嫁妝。人類肉體第一次被拆解成可交易的金融單位。
二、巴西雨林里的奴隸帝國(1549-1654)
1549年,托梅·德·索薩率領的艦隊抵達巴西時,甲板上堆滿的不是武器,而是成箱的債券合約與會計賬簿。這位猶太裔總督上任首月便頒布《種植園證券條例》,將雨林切割成標準化的“糖業單元”進行發售。到1570年,里約熱內盧交易所每天成交300份種植園期貨合約,阿姆斯特丹的猶太銀行家甚至開發出以奴隸死亡率計算的保險費率表。
如果你能穿越回1650年的伯南布哥種植園,你會看見工業化奴役的鼻祖——猶太工程師設計的鑄鐵齒輪榨汁機,每天需要20名奴隸徒手喂入甘蔗,斷指率高達47%;三層式奴隸營房按“勞動價值”分級,頂層住著能讀希伯來數字的監工,底層塞滿患熱帶病的“報廢品”。荷蘭總督約翰·莫里茨在日記里寫道:“這些新基督徒建造的效率地獄,讓加爾文主義的嚴苛都顯得仁慈。”
當1654年葡萄牙人收復巴西時,宗教裁判所燒毀了上百份商業契約。殘存的賬本顯示,僅累西腓猶太商會就控制著西非五個奴隸港口,每年經手1.2萬名黑奴。他們發明的“工時證券”交易模式,把人類生命拆解成“2000工時/單位”進行買賣。這項“創新”后來成為倫敦交易所的模板——18世紀販奴船上標配的計時沙漏,刻度旁仍殘留著希伯來數字的壓痕。
“把這些土著奴隸商品化后,騰出的土地就屬于我們的資產。”
這就是現代殖民主義的開端。
三、加勒比海的糖與血(1655-1783)
1655年2月,由于歐洲人的排猶思想在巴西廣泛傳播,當地統治者對猶太人的庇護也變成了累贅。猶太人不得不尋找新的殖民地,于是九百名猶太種植園主逃離巴西,到馬提尼克島登陸。他們故技重施,用三箱黃金砸開了法國總督的大門。六個月內,他們重建起完整的奴隸產業鏈:從幾內亞灣直航的販奴船、用密碼編寫的甘蔗雜交技術、按秒計費的猶太醫生(專治奴隸中暑)。到1670年,該島糖產量激增四倍,絞刑架上定期更換累死的黑奴,尸體被碾碎作肥料——這項“零損耗生產”的專利,讓巴黎投資者瘋狂搶購種植園股票。
在牙買加羅亞爾港,猶太商人亞倫·德帕斯掌控著“朗姆酒-武器-奴隸”三角貿易。他的會計團隊發明了“死亡率復利公式”:船艙每立方英尺塞入0.7名奴隸可獲得最大利潤,窒息死亡率的15%可折算成保險費抵扣。1733年的賬簿顯示,他十年間販運五萬非洲人,實際到岸僅三萬——消失的兩萬條生命被計入“運輸損耗”,成為保險公司與種植園主的對賭籌碼。
當英國議會1783年辯論廢奴法案時,利物浦猶太船主給議員送去“經濟恐嚇信”:每艘奴隸船養活著18家造船廠、50個保險經紀、200個朗姆酒經銷商。他們甚至雇傭經濟學家撰寫《廢奴將導致大英帝國破產》的白皮書,用剛果河畔的鮮血澆灌出的數據模型,來維持自己的血色蛋糕。
四、北美皮靴下的金幣之路(1655-1865)
1655年秋,23個猶太難民登陸新阿姆斯特丹(紐約的前身)時,總督斯圖文森絕不會想到他們破舊的皮箱里裝著美國的金融原始基因。三年后,北美首張土地抵押債券在這里發行;五年后,曼哈頓誕生了第一個證券交易市場。到1700年,殖民地90%的貨幣流通掌握在猶太清算網絡手中——農夫用玉米換得的不是銀幣,而是印著六芒星的信用券,這些紙片的價值隨著當地的糖價波動。
西進運動中的土地掠奪,更是資本暴力的赤裸展現。1725年,猶太商人亞伯拉罕·摩迪凱的商隊深入切諾基領地,用摻水的朗姆酒和感染天花的毛毯,“收購”了相當于半個佐治亞州的土地。他的賬簿冷血記載:“每加侖劣酒可致盲3個土著,使土地收購成本下降47%。”到1763年,殖民地議會通過《印第安土地證券化法案》,將原住民的家園拆分成可交易的“地塊單元”,猶太投機商趁機吞并了俄亥俄河谷75%的土地。
就連美國人引以為豪的獨立戰爭“自由之光”背后,也是猶太人海姆·所羅門們點石成金的黑魔法。這位“美國金融教父”在戰爭期間倒賣軍火的利潤率高達800%,他發明的“愛國債券”讓大陸軍每個士兵的犧牲都變成了華爾街的K線波動。1783年英國撤離紐約時,城市1/3的不動產抵押在猶太銀行家手中——這個比例與戰死士兵的遺產數量驚人吻合。
五、西進運動中的資本鐵蹄(1848-1900)
1848年1月,舊金山灣的淘金船上跳下個叫塞利格曼的年輕人,他背著成捆的空白地契和礦業股票。當淘金者還在河床篩沙時,他的商會已經壟斷所有汞礦供應——這種提煉黃金的必需材料,價格在三個月內暴漲200倍。到1855年,加利福尼亞90%的金礦通過猶太銀行進行期貨交易,礦工們背著簍筐走向礦洞時,不知道自己早被標價成“勞動力衍生品”。
1869年,庫恩·洛布銀行發行“華工債券”,將每名苦力的十年勞役拆解成100份可交易證券。當內華達山脈的隧道里堆滿凍僵的尸體時,紐約交易所正為這種“人力資產證券化”產品瘋狂。銀行家們甚至開發出“死亡率期權”,押注每英里鐵軌要消耗多少具華工尸體——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的數學模型,讓死亡變成了可計算的風險參數。
在得克薩斯州的草原上,雅各·德·科爾多瓦發明的“地權套利”讓殖民掠奪升級為精密手術。他的測繪隊用偽造的地契圈走印第安保留地,再通過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將土地切割轉賣。1887年《道斯法案》頒布時,全美60%的原住民土地已通過猶太銀行家的柜臺完成“合法”轉移。一位印第安酋長在法庭上怒吼:“你們用紙片偷走我們的土地,這些紙片上還沾著我兒子的血!”
但沒人回應……
六、殖民神殿里的隱形神像(1903年——)
西奧多·羅斯福站在白宮窗前,望著賓夕法尼亞大道上猶太富商的馬車,不知是否能想起祖輩的告誡:“這些放債者的血管里流著殖民主義的毒液。”但他簽署的巴拿馬運河協議,仍然要靠雷曼兄弟的債券支撐——五百年前資助哥倫布的猶太資本,此刻正在澆筑連接兩大洋的混凝土閘門。
從圣多明各的奴隸碼頭到華爾街的證券大樓,從巴西雨林的榨糖機到加州金礦的粉碎碾,那些鐫刻著希伯來銘文的工具始終在運轉。它們將土地、勞動力、資源乃至人性都轉化為可計算的資本單位,用復利公式碾碎每個大陸的原生文明。
當人們駐足自由女神像下時,很少會注意基座上剝落的銅牌曾用希伯來語寫著:“帶來新鐐銬的燈塔”。這座由猶太銀行家愛德華·哈特曼資助的雕像,右手高舉火炬象征自由,左手垂落的鎖鏈卻在地面投下資本的陰影。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里,歡迎點擊關注!
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