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核完整不是一個固定態。
hi,我是貓。
而是一個變動態。
原先很長一段時間在親密關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我也覺得應該降低對對方的期待,但降低期待久了之后會形成一個思維慣性,就是容易不分青紅皂白,一刀切地告訴自己凡所求皆是自己預期管理沒做好。
但管理預期難道是全然不期待么?
任何一段親密關系初期,帶著期待靠近別人這是正常的生理性跟心理性吸引指向的,不應該用對錯來評判。
看到對方身上有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與自己所求吻合,人就產生了悸動。這種可能性或滿足自己對未來生活兩個人站在一起圖景的向往,或就是單純要體驗高級情感帶給自己身心震蕩,區別于其他人生體驗項的個中滋味。
你要說是一種情感驅動的投射也可以,大部分人建立親密關系主要就是通過這種方式。
建立之后,在關系動態發展過程中,你會逐漸認識到對方是一個真實的人,而非你戴著影視劇濾鏡,或者在文學作品浸淫太久,交織構建出來的一個幻影。
這個幻影慢慢與現實重合,會破掉最初如你初見的一些想象,那必然就會在相處中產生,有些需求對方能給你,有些需求對方不能。
時間一長,你就會逐漸形成一個“符合對方現實”的期待結構。
但這個結構不是被動的,不是對方很爛,然后你照單全收,更不是建立在“我期待你滿足我”的單向基礎上,而是兩個人協商出一種彼此都能活得舒服的生活方式,這里面有邊界、協商、承諾、反饋跟成長等元素。
我一直更愿意把高質量的伴侶關系叫做“生命合伙人”,就是兩個人在尊重的基礎上,不是無條件全然接受討好。
而是當你看到對方,想象的泡沫被刺破之后,你依然選擇邀請這個人參與你生命中不同階段進程,或不堪、或圓滿、或有所匱乏等。
依然選擇與他建立真實的連接,而不是讓他填補你心中的空洞。更不是讓渡主體性,把自己客體化,反復要一些被愛的證據。
愛會在兩個心中都把對方裝下的人之間自然而然地發生。
有一點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不管是多么干柴烈火的生理性吸引,或者短時間迅速建立起來的關系,都要給這段關系一個看見真實的機會。
真實的親密關系就是有表達情感的需求,尊重人性中期待正反饋的特質。
但期待變成一種“你應該”“你必須”,就會讓雙方痛苦。我想降低期待,一直說的是降低自己對帶有強迫意圖行為的一些莫須有的期待,允許對方選擇成為他自己,至于最后他成為的樣子是否你想要,那就是另外一個議題了,這也是我們追求關系中不著相的一種智慧。
再說,這是不是也側面反映了人沒有面對矛盾與沖突的解決能力,沒有面對兩個人在同一件事上不同行為、觀點等調和的智慧,所以需要降低期待呢?
需要不斷地自我告誡,而不分需求的合理性與否呢?
這個世界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動力,能推動關系發展。我們不應該一味地覺得它是扼殺關系的罪魁禍首,采取回避甚至是擺爛。
我們一直說的本自具足,好的關系只是錦上添花,其實這個本自具足不要理解成你就立地成佛了,沒有凡人的七情六欲,具備多么高的修為,而是做一個看得見自己和別人的人,看見即是一種強大,了解之后你知道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哪些能忍受,哪些不可接受,這樣就很清晰了。
起碼就不會被困住了,下一步就是追求更高一個維度的我,在紅塵這個最好的道場中,越修越明。
所以比起控制自我,找到調節自我的方式會讓一個人在關系中更舒適一些,常更常新,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轉化。
既然是調節,就得允許一切發生,允許情緒穿過自己,而不是否認,更不是壓制。
《小石譚記》中池譚中魚有百許頭,卻為何都空游無所依?百許頭的魚在平靜的人眼中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因為他心滿意足;但在柳公眼里,卻空游無所依,只有孤獨。
人所看到的相皆由當下的境遇所定,心被充盈,那么期待就是一種進化;心若有缺口,那么期待就是變成情緒,郁郁寡歡的利器。
而實際上魚在水中,有水的托舉,人也是如此,看似一個人獨立長大,脫不開千絲萬縷的關系聯系,父母、朋友、事業上的伙伴等,我們活得本自具足,不是放棄關系,而是積極真誠地去建立關系,在過程中照見自己的內心,并且努力把自己修成一個的圓滿的圓。
至于成為一個圓,你是先把自己縫縫補補在上路,還是先上路在縫縫補補都行,選擇適合自己的,殊途同歸。
不過圓也有橢圓,正圓等不同態勢,多少都會有不同,所謂的完整也是一種完美主義投射的理想狀態,如果讓你裹足不前了,那么就應該想想,是不是轉化一下自我。
向內看,不是一味歸因,這兩者不大一樣。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