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世界上,哪里的記者最無視權威,那么新德里的記者一定當仁不讓。
1960年的4月25日,在新德里的記者招待會會場里,周總理正慢步走上演講臺,而臺下等候的正是這些新德里的記者。
新德里的記者在國際上也是出了名的,他們藐視一切權威,在對這些大人物提問的時候,什么問題敏感提什么,只要他們提出的問題,能讓發言者難堪,那么他們就贏了。
圖|周總理訪印期間與尼赫魯舉杯相碰
這群“杠精”們,不單單喜歡為難大人物,更喜歡為難國家領導人。
他們手中的鎂光燈不斷地閃爍著,在抓拍關鍵鏡頭的同時,他們的大腦也在飛速運轉。
由于這次的新聞發布會,是臨時通知的,所以這群記者們個個都摩拳擦掌,在腦海里想著怎樣的問題才算是刁鉆,怎樣才能將給這位遠道而來的中國客人“一點顏色”看看。
突然,人群中傳來一個尖銳的聲音:“中國佬,滾出去!”
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周總理又為什么要訪問印度?而周總理又是如何機智地應對這些‘杠精’們的?
要回答以上所有疑問,還要從近代以來中印兩國的邊界分歧說起。
圖|現今正在巡邏的解放軍戍邊戰士
中印邊界一般來說被分為東、中、西三段。但是在清末的時候,清政府積貧積弱,于是中印邊界一向都是“有邊無界”。
雖然中印沒有明確的邊界,但是有一條傳統習慣線。
但是中國當時的情況實在是“太弱了”,清政府的無能,讓中國原本一個大國卻成為了一塊香饃饃,是個國家都想要來“分一杯羹”。
自19世紀中期開始,英屬印度就不斷將印度作為基地,想要侵占中國的西南西北一帶的邊疆地區,而他的首要對象就是西藏和新疆。
圖|英屬印度士兵(舊照)
1912年的時候 ,英國殖民者,在中印邊界的中段,非法越過傳統習慣線,占領了門隅、珞瑜等地。西藏當地政府第一時間就進行了交涉,但交涉無果。
兩年之后,西姆拉會議上,英國政府代表伙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背著中國中央政府,在德里進行秘密交易,麥克馬洪用贈送5000支槍、50萬發子彈的行為表達英方對西藏地方政府一系列行動的“支持”。
在這場交易里,甚至還有幫助西藏趕走“漢軍”的條件。就這樣,他們用“秘密換文”的方法,炮制了所謂的“麥克馬洪線”。
圖|大昭寺,昔日西藏地方政府(噶廈)的駐地
同年3月24日,麥克馬洪逼迫當時的西藏地方政府官員夏扎在“秘密換文”上簽字,將中印東段將近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入英屬印度的版圖。
就是這次秘密換文,給中印兩國埋下了“爭端的禍根”。
1947年,印度獨立,三年后的1950年11月,印度總理尼赫魯發表聲明,強調那條他們靠非法手段換來的“麥克馬洪線”,就是中印邊界線。
尼赫魯甚至還堅稱:“我們堅持這條邊界,我們絕不讓任何人越過這條邊界”。
不知道尼赫魯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這個“任何人”有沒有包括他們印度自己。
圖|印度總理尼赫魯(舊照)
1951年到1953年的時候,那時候的新中國,剛成立沒多久,國內忙著發展,國外又忙著抗美援朝戰爭,無暇顧及中印邊界的事情。
印度就趁著這個空隙,非法占領中國領土。
在印軍非法占領中國土地之后,我國也還是秉持著和平解決事情的原則,和印方進行了多次外交溝通,同時反復申明了中方對于領土問題的堅定立場。
由于我國的爭取和容忍克制,所以1951年到1958年的時候,中印邊境還算是和平。
不過,中國忍讓你,不代表你是對的。
圖|準備出兵中國的印度士兵
隨著印度的種種小伎倆逐漸破滅,印方惱羞成怒,開始惡意在我國邊境挑起爭端。
甚至在1959年3月2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還給周總理寫信,提出要將中印邊境東段9萬平方公里和西段3.2萬公里的中國領土劃分給印度。
這樣無理的要求被拒絕之后,印度當局就開始繼續推進他們所謂的“前進政策”,并且不斷在中印邊境制造流血事件,在“空喀山口事件”中,甚至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多人。
圖|邊防戰士在中印邊境(舊照)
在印度這樣的態度下,周恩來總理再次致電尼赫魯:
“中國政府建議中印兩國的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后撤20公里,先脫離武裝接觸,在雙方撤出武裝部隊的地區,兩國保證不再派遣武裝人員駐守,和巡邏,但是依舊保留民政人員和非武裝警察執行政務和維持秩序。與此同時建議兩國總理盡快舉行會談。”
不過對于這樣的建議,印度總理尼赫魯并不接受,反而是認為中國軟弱可欺并且還加劇了中印邊界進行的武裝挑釁。
在尼赫魯拒絕中方建議之后,毛主席出于對保持兩國關系穩定的考慮,依舊是決定單方面從中印邊界,后撤20公里。
圖|單方面后撤20公里的中國解放軍(舊照)
中國這樣的態度,讓印度更加“蹬鼻子上臉”。
終于在1960年1月,中方在忍無可忍的請況下采取了一系列的非常手段,下令在我方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等,對于前來挑釁的印度軍隊,也采用的是先警告,如勸阻無效的情況下,再依照國際慣例辦事。
除了軍人之外,距離槍炮聲最近的就是外交官了,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周總理訪問印度。
1960年的4月19日,外交部長陳毅陪同周總理踏上私人飛機,從緬甸仰光,出發前往印度,這是周總理第四次訪問印度。
圖|周總理訪印期間與印度賓客在一起(舊照)
和前三次的盛大場面不同,這次的歡迎儀式,可以說是非常顯示印度的態度了。
來接機的只有尼赫魯和他隨身的幾十個隨從,二十幾分鐘的歡迎儀式已經是一種無理了,尼赫魯更是將原本應該用英語演說的歡迎詞改用印度語。
印度這樣的無理與傲慢,讓周總理明顯感受到,這次的談判,可能非常困難。
果不出所料,在之后的六天時間里,談判進程絲毫沒有進度,印度方面的態度非常強硬。
周總理一看這樣可不行,如果此次出訪不能和平解決這件事,那么至少要讓這世界看到中國的態度。
于是周總理臨時決定,4月25日晚上7點半召開記者招待會。
圖|正在看文件的周總理(舊照)
雖然是臨時召開會議,但是這群新德里的“杠精”們,可是早早的就來到會場等候周總理。等待時間是漫長的,但是對于這群記者,可是個好時機,各個都在交頭接耳的商量著,該怎么為難周總理。
在知道記者來的差不多的時候,工作人員就開始給每一位記者分發,事先打印好的中方對于中印邊界線問題立場的文件。
在這份文件里,非常清晰的表明了中印雙方邊界從未規定,現在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協商解決,目前中印雙方都應該維持現在的狀況,任何一方都不可以隨意動用強硬手段來解決這件事。
7點半,在鎂光燈的聚焦之下 ,周總理準時踏入會場。
圖|準備進入會場的周總理(舊照)
剛進入會場,《泰晤士報》的記者韋爾娜小姐,就趕忙上前提醒周總理:
“總理先生,有幫人準備不顧外交禮儀向您發難,您可要小心啊!”
周總理對于韋爾娜小姐的善意,表示了感謝之后,依舊堅定地走向會場。
此時的周總理就好像是即將上戰場的戰士,只不過他面對的不是真槍實彈,而是別有用心的人對于中國的詆毀,以及污篾。
剛進入會場,人群中就有一個尖銳的聲音,格外刺耳,那人大喊一聲“中國佬,滾出去”。
不得不說,印度這樣對待一個來訪的國家領導人,有沒有想過這樣不符合他們自詡的大國形象。
但是他們可不覺得自己錯了。這人見周總理沒有理他,于是悄無聲息地躲在人群里不敢出聲了。
圖|正在演講的周總理(舊照)
隨著總理的上臺站定,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上,隨后周總理示意記者安靜,然后開始自己的演講。
周總理沙啞而又沉穩的聲音緩緩的通過揚聲器傳出來,優雅的聲音,緩慢而又堅定訴說這中印雙方的歷史,以及中方希望和平解決事情的態度,以及別有用心的人只會自取其辱。
周總理的演講不得不說十分的打動人,在周總理演講結束之后,全場仿佛還沉浸在周總理的聲音里。
突然,韋爾娜小姐站起來鼓掌,隨后,全場又再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圖|正在做報告的周總理(舊照)
這在今天看來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但是,要知道周總理現在的聽眾是新德里的記者。這些人可是出了名的愛為難發言人。
在以前新德里的發言會上,好多位印度的官員,和這些記者們爭的面紅耳赤的,甚至還有中途被為難,直接下臺的官員。
甚至有的新德里記者,專門以自己為難過多少領導人作為自己驕傲的“勛章”。
新德里這些難搞的聽眾,卻沒有打斷周總理的談話,并且還很耐心的聽完,這算是很高的禮遇了。
在演講結束之后,就到了提問環節。
圖|被記者圍住的周總理(舊照)
為了這個環節,在坐的這些新德里記者,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對于這次的提問,他們可謂是胸有成竹,甚至都想好了,在他們問出這個問題之后,周總理的臉上,是多么的難堪。
但是這群世界上最難纏的記者可沒想到,他們這回是遇到對手了。
周總理每次演講完后,都會習慣性地側身喝口茶。
在周總理喝過茶之后,用印度傳說中的“戰神”鳩摩羅來做比喻,將在坐的印度記者比作鳩摩羅的子孫,一下子就將總理和這些印度記者的關系拉進了。
圖|印度教戰神鳩摩羅繪像
接著總理又點出了這些今天在場的記者,準備了不少的“炮彈”,準備“炮轟”總理,并且還發表了自己對于記者這個做法的看法,指出:“心里有火、有氣,就應該發出來”。
周總理直言不諱地表示自己愿意接受他們的“炮轟”,因為大家都是朋友。
周總理知道,這群記者是有備而來,他們現在可都憋著火氣呢。此話一出,記者們剛燃起的怒氣消下去不少。
一時間,會場里,竟然沒有一個人提問,這樣的情況在所有在新德里舉行的招待會里,算是特殊情況了。
圖|在記者招待會上的周總理(舊照)
會場在沉默了幾秒之后,一個留著胡子印度記者首先發問:“中印邊界的領土劃分已經是十分明確的了,難道還有什么必要再進行談判,再重新劃分嗎?”
周總理聽完提問之后,依舊是那副溫柔的模樣,回答記者,如果這位記者對中印邊界的百年歷史多做一些了解,再聽聽中國政府的呼聲,那么是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的。
有了領頭的人,之后的記者,膽子就逐漸地大了起來。
圖|被圍住索要簽名的周總理(舊照)
一個歐洲記者站起來,咄咄逼人地問總理:“中印邊界的土地原本就是印度的,中國有什么資格和必要來討論這些東西的歸屬?”
聊到歸屬問題,總理突然一改之前溫柔的臉色,嚴肅的用了一個比喻來反問記者,如果強盜盜走了別人的東西,原主不應該向強盜討要嗎?
一聽“強盜”這個詞,這位記者挑事兒的心按捺不住了,不過他也沒想到周總理的態度如此的強硬。
于是磕磕巴巴地說:“你的意思是說印度是強盜?”
圖|周恩來(右二)訪問期間與印度政要進行交談(舊照)
這話擺明了是在挑事兒,只要總理接下來的話,稍有行差踏錯,那么不用他說,這些印度記者就會讓周總理下不來臺。
面對這樣刁鉆的問題,周總理雙眼凝視著這位記者,坦蕩的說,“強盜,有,但是不是印度”,總理頓了一下,解釋說,這個強盜是英國的殖民政策。
周總理表明中印是朋友,并且永遠都應該是朋友。
這位英國記者頓時臉色難看了下來,不再說話。
要知道中印爭端,其實就是英國造成的。
圖|位于齋普爾的第一座英印總督府
為了緩解會場現在的尷尬場面,另一位記者又問道:“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嗎?”
相對于前面兩個記者的咄咄逼人,這位記者的問題,顯得非常的“溫柔”。
對于“溫柔”的人,總理自然也是“溫柔”的,總理告訴這位記者,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不說遠了,至少在元代的時候,西藏就已經是中國的領土了。
這位記者不知道是不是覺得自己剛剛的問題殺傷力不夠,但是又不知道問什么,于是在總理回答完他的問題,又嘟囔道:“這時間也太短了。”
圖|美國國會大廈
總理也明白這些人的嘴硬,并不在意這些人的粗魯,耐心解釋說,元代距離今天已經有將近700年了,美國建國到今天才100多年,如果用這位記者的邏輯,那么美國是不是不可以稱之為一個國家呢?
這位記者頓時啞口無言。
此時的會場,小小的演說臺,隔開了兩個“陣營”。記者“陣營”里的人見同伴敗下陣來,有的記者就坐不住了。
其中最后排的一個記者就站起來問總理:“中國在兩國有爭議的地區修了一條公路這樣的做法,難道是在表示和平、尊重、以及友誼嗎?”
圖|西藏自治區的崎嶇山路
這樣的問題,確實是尖銳無比,在場的記者“陣營”,幾乎所有人都以為自己贏了。有的記者甚至吹響了勝利的口哨。
不過他們確實高興得太早了。
總理給足了他們高興的時間,然后沉穩地承認的中國確實在喀喇昆侖山側修了條公路。
總理的承認仿佛讓這群記者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是接下來總理的發言,讓這些記者,一下子就好像是泄了氣的皮球,沒有了底氣。
總理表明,修建這段公路是為了改善西藏和新疆地區,常年的交通不便,這條公路確實是修在了中印的爭端地區,阿克賽欽地區——但是這是中國的領土,所以中方修建公路是完全合理合法的。
圖|位于阿克賽欽西側的錯木昂拉仁波(班公湖)
在之后,印度政府提出了抗議之后,中國也就此問題,愿意和印度進行和平協商,反觀印度,又是在這一地區建立軍事據點,又是武裝巡邏,甚至還多次主動挑起戰斗。
兩相比較,誰在恪守和平,誰又是在真正的尊重對方,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此時的記者“陣營”,已經被周總理這一回答懟的是啞口無言。
他們沒想到周總理會在他們這樣的刁難下 ,依舊能夠條理清晰,坦坦蕩蕩地回答他們。一點都不像以前那些印度官員,稍微多刁難兩句,就臉紅脖子粗的。
圖|正在發言的周總理(舊照)
俗話說狗急跳墻,此時的印度記者,眼看這個記者招待會,越說自己國家越沒有理,惱羞成怒,站起來就逼問總理。
“中印之間的領土爭端,愈演愈烈,這難道不是中國自持大國身份,對印度橫行侵犯的結果嗎?”
人們總是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的。
從這位印度記者的提問中我們可以非常明確的知道,在中印兩國矛盾里,他們自認為,他們侵占中國的領土是正義的行為,而中國人民進行反抗,保衛自己的國家的領土完整,成為了對他國利益的侵犯。
圖|位于印度新德里的印度門
面對這樣不友善的提問,周總理也隨之更加嚴肅,但是依舊沒有生氣,先是反駁這位印度記者,然后再和他講道理。
周總理用緬甸、不丹、尼泊爾幾個國家作為例子,這些國家與我國都有“麥克馬洪線”的問題,但是為什么就是印度和中國出現爭端呢?
中印矛盾并不是大國和小國的不對等矛盾,難道在一件事里,強者就一定是錯的嗎?
而從印度當時的各方面來看,印度都不是一個小國家。
周總理再次強調,印度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人口大國,這樣的一個國家,說中國是在以大國的身份欺負印度,屬實是有點說不過去。
圖|在恒河上舉行儀式的印度民眾
但是很顯然,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聽完周總理的回答之后,雖然這位印度記者已經意識到事情的不對,但是依舊不愿意承認印度是犯錯的一方。
這位印度記者開始惱羞成怒,對著周總理大吼:
“不管怎么樣,你們是侵略者,是你們傷害了印度的感情”,還叫囂著要周總理滾出去。
此時這位印度記者已經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了,而周總理面對這樣無理的指責,依舊冷靜的反問這位記者:“如果說傷害感情,究竟是誰傷害了誰?”
圖|周總理正在演講(舊照)
這句話之后,并沒有給印度記者說話的機會,繼續說道,中國在采取軍事行動之前,還致電印度政府,告知行動,以此來確保印度僑民不會受到無妄之災。
反觀印度政府,在領土糾紛這件事上,拒絕談判,在不交流的情況下,多次擅自使用軍事力量,還多次打傷中國的邊防軍民。
更有甚者,印方還故意買通歹徒,將中國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畫像貼在中國領事館的墻上,公然向畫像丟雞蛋、西紅柿等。
圖|在中印邊防戒嚴的印度士兵(舊照)
最后周總理發出質問:“這難道不是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
面對周總理的這番質問,這位原本自以為站在正義一邊的印度記者,頓時就慌亂起來。解釋說:“那是一小部分人,絕對不能代表印度政府。”
對于這樣的強詞奪理,周總理為人謙和,但是當時的外交部長陳毅可不是什么好惹的。
這里的所有人都知道,陳毅在成為中國的外交部長之前,可是身經百戰,這樣的人,可不是誰都好來懟上一嘴的。
圖|陳毅(左)和周總理(右)合影
陳毅實在是看不下去這些印度記者們的強詞奪理,大吼一聲:“夠了,不要狡辯了!”
見臺下的記者們被陳毅嚇到了,于是周總理趕緊為陳毅部長解釋,并在最后表明希望印度不要被其他有心之人所利用,中印兩國作為鄰居,在很多事上是可以和平商量的。
可惜的是,在這場招待會結束之后,印度并沒有聽進去周總理的用心良苦。
尼赫魯堅持要非法占有“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并對中國發起軍事攻擊,中國被迫發起對印自衛還擊戰,利用軍事力量來維護國家權益。
圖|被我軍俘虜的印度士兵(舊照)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在周總理的第四次訪印期間,印度的無理取鬧,和不分青紅皂白,被這群印度記者展現得淋漓盡致。
周總理的不卑不亢、邏輯清晰、條理分明,不單單是表明了中國愛好和平的態度,更是展現了中國的大國風范。
時間流逝,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再也沒有人能夠在外交上用這樣輕慢的姿態和我們爭論,望這盛世,如您所愿。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