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兩千多年之前,秦始皇橫掃六國,不但統一了華夏大地,而且留下了六個“世界級”建筑。
歷經千年歲月變化,如今仍然存在著四個,它們依然發揮著作用。
那么,究竟是怎樣的工程能夠成為“世界級”工程?
又為什么有的建筑卻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秦朝雙渠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宏圖大業”中,存在著兩項著名的水利工程。
它們就是鄭國渠與靈渠,雖然“名號”不太響亮,但是在當時起到了關鍵作用,悄然推動著歷史向前發展。
一個影響著關中平原的命運,一個成為了嶺南地區的重要戰略通道。
由此可以看出,它們無疑鑄就了大秦王朝的堅實根基。
那么,鄭國渠是在什么情況下開始修建的?
公元前246年,韓國為了防止秦國向東發展,使用了“疲秦之計”。
韓國君主命令水工鄭國趕往秦國,向秦王建議在涇水與洛水間開鑿一條大型水渠。
當時,秦王嬴政雖然已經識破了韓國的“小伎倆”,但是覺得這項水利工程,確實會對關中地區的農業發展產生長遠的價值。
于是,他不顧大臣的反對,毅然決然批準鄭國動工。
因此,鄭國帶領工匠前往施工場地,根據地形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施工方案。
他巧妙地利用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實現了自流灌溉。
工程耗費了十年的時間,穿越多條重要河流,最終將涇河水引進了關中平原。
這條長三百余里的水渠,讓280多萬畝的鹽堿地變為了一片沃野。
每當灌溉季到來,攜帶著泥沙的涇河水澆灌農田,不僅補充了水源,還“挽留了”沃土。
從此,關中平原沒有了“旱災”的擔憂。
這個地方的糧食產量不斷提升,一度成為了秦國穩定的“糧倉”。
后人以設計者的名字,將這一偉大的水利工程,命名為“鄭國渠”。
然而,當關中平原在鄭國渠滋養下越發富裕的時候,嶺南的戰事卻陷入了僵局。
當時,秦始皇派遣五十萬大軍進攻百越,卻因為南嶺的阻隔,糧草運輸就變得尤為艱難。
面對這個曲折的山路與湍急的河水,秦軍補給線被中斷,一時間無法繼續前進。
于是,秦始皇命令在湘江與漓江之間修建水渠,完全打通南北水運的通道。
公元前214年,靈渠成功竣工。
這項堪稱世界奇跡的工程,精妙地利用地勢落差,采取鏵嘴分水等技術,將湘江之水引入漓江。
從此,秦朝軍隊可以通過這條水路,直達戰爭前線。
靈渠開通之后,秦軍所向披靡,順利統一了嶺南。
此后的時間,靈渠一直是連接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交通要道,如今仍然發揮著灌溉、航運、防洪等多重功能。
鄭國渠與靈渠,不僅展現了秦朝高超的水利技術,更顯示出了秦始皇獨到的戰略智慧。
長城與秦始皇陵
在秦始皇的六個“世界級”建筑之中,萬里長城與秦始皇陵就像兩顆閃亮的星辰,在中華文明的歷史星空中發出了絢麗的光芒。
一個以雄偉磅礴的氣勢橫亙在北方,一個以神秘難猜的姿態深埋地下,共同訴說著大秦帝國曾經的輝煌。
其中,萬里長城的起源竟然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相傳周幽王為了贏得褒姒一笑,貿然點燃了烽火臺,戲弄諸侯前來救駕。
這一行為,最終導致了犬戎入侵之時,無人救援的局面。
這個“烽火戲諸侯”,不僅成為了歷史笑談,更證明了早期長城在軍事預警中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為了抵御外敵侵略,也修建了長城,但是長度比較短。
等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為了遏制北方匈奴南侵,下令將一些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并進一步擴建。
這項工程動用數百萬民眾,耗時十年,終于建成了“萬里長城”。
這些建筑工匠們因地制宜,在山區用石塊壘砌,在草原以夯土筑墻,形成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防御體系。
著名的“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雖然為民間演繹,卻反映出了民眾的艱辛。
秦長城每隔數里設立敵臺、烽火臺,形成完整的軍事系統,有效遏制了匈奴的入侵。
后來,長城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與萬里長城不同,秦始皇陵是一座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打造的“地下神秘之境”。
從開啟修陵工程,到順利竣工,調動了數十萬的工匠。
這個陵墓的總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相當于78個故宮。
在秦始皇陵附近發現了兵馬俑坑,出土八千多件陶俑,組成完整的軍陣。
這些陶俑面容各異,制作精巧,展現秦朝冶金工藝的最高水平。
這座陵墓不但是秦始皇的陵墓,還是研究秦朝的政治與經濟的重要陣地。
長城與秦始皇陵,共同展示了秦始皇的雄心壯志。
阿房宮與秦直道
除了上面介紹的四個建筑之外,還有阿房宮與秦直道。
與上述建筑不同,阿房宮與秦直道已經不復存在了。
這兩個建筑工程,一個是未建成的宮殿,一個是地位重要的軍事通道。
提到阿房宮,我們對其或許并不是很熟悉。
當時,統一六國后的秦始皇,決定建造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這就是阿房宮。
如果我們對其進行仔細研究,便會發現這座宮殿的選址,具有一定的戰略眼光。
西臨渭水,南靠秦嶺,既可以彰顯至高的皇權,又能夠控制關中平原。
工程由丞相李斯主持,役使數十萬工匠,先建前殿阿房。
根據一些可靠的歷史資料記載,阿房宮“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然而,秦始皇突然去世,工程被迫暫停,大部分宮殿尚未竣工。
之后,項羽進入咸陽,放火焚燒了尚未竣工的阿房宮。
如今,阿房宮遺址只有前殿部分。
與阿房宮的遺憾不同,秦直道是秦始皇另一件“杰作”。
當時,為快速抵御匈奴侵擾,秦始皇令大將蒙恬率三十萬軍民,修建一條重要的軍事通道。
這項工程耗時兩年半,全長八百公里,堪稱古代的“高速公路”。
有一點需要特別介紹,秦直道的設計充滿著古人的智慧。
他們充分利用黃土高原的地形走勢,形成直達北方的快速通道。
除此之外,秦直道的沿途還設置了烽火臺和驛站,形成完備的軍事后勤體系。
這一工程,可以極大地減少了秦軍去往北方邊境地區的時間。
這條通道建成之后,秦始皇曾經沿直道巡游北方,西漢時漢軍也多次通過這一通道北伐匈奴。
直至清朝,因為疆域拓展等因素,秦直道才逐漸廢棄。
阿房宮與秦直道,共同反映出了古人的建筑智慧。
如今,阿房宮遺址與秦直道一同,成為研究秦朝文化的重要參考。
結語
在秦始皇留下的六大“世界級”建筑中,阿房宮和秦直道都已經隨歷史消逝了。
但萬里長城、鄭國渠、靈渠、秦始皇陵仍留存至今,成為了世界級遺產。
它們不但是古代建筑智慧的結晶,而且見證著大秦帝國曾經的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