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大寨老書記陳永貴面對一場毀滅性的自然災害,帶領大寨人艱苦奮斗晝夜奮戰,不僅自己豐衣足食,還向國家交了12萬斤的糧食。
陳永貴
這在那個舉國上下都在為糧食發愁的年代,是個了不起的成就,所以經過毛主席批示,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國掀起。
在這個過程中,陳永貴的職位如火箭躥升,“鐵姑娘隊”的隊長郭鳳蓮也聲名鵲起,成為了全國典型,還受到了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正當大寨人沉浸在以往的輝煌中時,安徽鳳陽小崗村邁出了新的步伐,新中國歷史也開啟了新的篇章。
作為以往計劃經濟的典型,大寨一下子脫離了時代潮流。
郭鳳蓮這位鐵姑娘,再也不是“勞動者的典范”,被一紙調令調離了大寨,昔日云端的人物,落下凡塵。
郭鳳蓮
大起大落的郭鳳蓮會就此消沉下去嗎?60多年過去,當年的“鐵姑娘”如今過得怎么樣?
落敗的大寨
郭鳳蓮1946年出生,196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村支書陳永貴的得力助手,那時候,大寨的土地上,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靠著這種眾志成城的拼勁兒,1964年,大寨人火爆全國,陳永貴隨之進入中央工作。
之后郭鳳蓮便接替了他的位置,成為了大寨新的書記,繼續帶領大寨人鑄造輝煌。
但是時代總是在變化,郭鳳蓮沒有想到,大寨很快就成為了沙灘上的“前浪”。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十八戶農民按下手印,掀開了新中國歷史新的篇章,一條與大寨模式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登上了歷史舞臺。
之前走在時代前列的大寨,落后了。
更嚴重的是,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典型,大寨失去了學習的價值,昔日絡繹不絕前來“學大寨”的學生們,都消失不見。
大寨門庭冷落,郭鳳蓮的事業也受到了打擊。
“即日起你調離大寨村,工資定為行政24級,工齡從今天算起。”
行政24級鄉科級副職中的最低級別,一紙調令,直接將郭鳳蓮從中央候補委員的位置上,摔到了地底。
當天,郭鳳蓮泣不成聲,自己將青春和汗水全都奉獻給了大寨,努力工作,怎么就落了個留黨察看的下場?
埋怨是沒有用的,郭鳳蓮收拾好自己的情緒,還是表示“服從黨的調動”。
郭鳳蓮
她離開了為之奮斗十幾年的大寨,開始了被審查的歲月。
在這段時間里,她先是去了晉中果樹研究所當副所長,負責種樹,后來又被調到昔陽縣公路段當黨支部副書記,負責修路。
工作很辛苦,但是更讓郭鳳蓮感到痛苦的是,各大媒體對大寨的報道中的污蔑。
之前對大寨精神的宣傳全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好的評論,似乎大寨的梯田都是造假,所有的成果都是面子工程。
郭鳳蓮不理解,那段時間,郭鳳蓮處在迷茫中,迷茫之中的郭鳳蓮養成了兩個習慣,一個是讀書,一個是喝酒。
郭鳳蓮喜歡上了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她從書中汲取著力量,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
大寨村
時代在發展,不能用老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論是大寨還是自己,都需要一次“復活”。
后來,郭鳳蓮重新擔任大寨的村支書之后,立即就著手讓大寨跟上潮流,“復活重生”,這是后話。
她養成的另一個習慣就是喝酒。
在郭鳳蓮離開大寨的十年間,大寨先后換了4任書記,但是不論大寨人如何努力,他們都再也站不到時代前列,大寨似乎又變回了當年那個貧困的村落。
看著日漸冷落的大寨,郭鳳蓮身在他鄉,卻也時時感到苦悶,也許有她對青春逝去的懷念,和對當年光榮破碎的惆悵。
于是郭鳳蓮開始借酒消愁,沒事兒時會小酌兩杯,排解苦悶。
圖片來源網絡
她沒想到,就這么個小習慣,日后竟然會幫上她。
重回大寨
1991年,帶著不甘與希望,大寨人呼喚著當年的“鐵姑娘”郭鳳蓮返回家鄉,帶領大寨重鑄輝煌。
為了順應民意,郭鳳蓮又被一紙調令調回大寨,成為了大寨的第8任書記。
都說近鄉情怯,日日夜夜遙盼大寨的郭鳳蓮此時卻有些忐忑了。
面對妻子的猶豫,郭鳳蓮的丈夫握住了她的手,“你是黨員,要服從組織調動,組織派你回去,你責無旁貸。”
聽了丈夫的話,郭鳳蓮堅定了信念,回到了大寨。
當年郭鳳蓮離開之后,大寨便失去了主心骨,第二年才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且由于內部反對聲音,1982年還終止了。
因此,大寨下放自留地的時間,比別的地方晚了兩年多。
此后近十年時間,大寨也沒有能夠富起來,這讓很多大寨人感到無所適從。
郭鳳蓮一回來,大寨人就拉著她的手,跟她講述自己的委屈、迷茫,以及對改革開放的很多政策的不理解。
他們連“大寨精神”都不知道是對是錯了。
郭鳳蓮知道,如今是大寨的關鍵時期,自己要的就是“拉好大寨這架馬車”,給大寨指明新的方向。
她很清楚大寨的癥結在哪里,當年計劃經濟中,大寨是龍頭標兵,如今國家開始發展市場經濟,大寨沒有跟上。
所以如今最要緊的,是讓大寨跟上時代潮流,開門“學全國”,一如當年“全國學大寨”。
但是怎么學、學什么又是新的問題,郭鳳蓮苦思冥想。
正在郭鳳蓮考慮要不要寫信給其他“全國勞模”取取經的時候,丈夫的話讓郭鳳蓮醍醐灌頂:“寫信太慢了,不如走出去看看。”
于是,郭鳳蓮下了第一個命令:每家都派一個人出來,一起出門“換換腦子”。
當時郭鳳蓮的工資是每個月160元,丈夫是260元,他們將自己的工資拿出來當路費,找到昔陽縣交通局,好說歹說才讓他們同意低價租給大寨三輛大巴車。
預算不高,只能就近選擇河北獲鹿縣高前村作為他們的目的地。
這個當年積極“學大寨”的村子,如今村民們基本都住上了兩層小洋樓,讓前來參觀的大寨村民震驚又沉默。
參觀結束,郭鳳蓮意識到,大寨要想富起來,還得上項目、做生意。
郭鳳蓮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商業,但是為了能帶領大寨發家致富,郭鳳蓮表示“要我變我就得變”,開始搞起了“市場經濟”。
山西煤多,郭鳳蓮首先就想到了賣煤炭,為此千里迢迢跑業務談生意。
一次,郭鳳蓮去山東推銷大寨的煤炭,當地領導擺了酒宴為郭鳳蓮接風洗塵,上來就給郭鳳蓮敬酒。
圖片來源網絡
郭鳳蓮看了一眼足有一兩多的酒杯,安慰了一下自己,幸好這些年自己養成了喝酒的習慣,這不就用上了嗎!
于是,她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豪爽的勁頭不輸男人,對方領導見狀,也是豪情頓生:“郭書記,你喝一杯酒,我們就買大寨一車皮煤炭!”
郭鳳蓮一聽,這生意有戲,于是端起酒杯,只要有人敬酒,那便來者不拒。
酒過三巡,郭鳳蓮舌頭都大了,但是她還是硬撐著,結果直接喝暈了過去,被送到醫院緊急搶救。
郭鳳蓮是幾個小時之后才醒過來的,從此之后,她看到酒就有點怕,但是下次在酒桌上談生意的時候,郭鳳蓮照喝不誤!
就這樣,郭鳳蓮為了大寨,四處奔走,到處求人拉資金。
有一回,郭鳳蓮正在青島出差,半夜接到電話,說有一個香港的老板想見見她,時間定在第二天下午五點。
對方如今在北京釣魚臺賓館,但是郭鳳蓮還是想都沒想就答應了,立馬爬起來,披星戴月往北京趕。
對方見到風塵仆仆的郭鳳蓮,一下子就明白她這是趕了一晚上的路,因此大受感動,當場表示要給大寨投資。
郭鳳蓮就這樣四處奔波,為了省錢,她經常住在十幾塊錢的小旅店里,靠吃泡面維持生計,滿心滿眼都是大寨日后的發展。
但是很多大寨人根本不領情,他們說,郭鳳蓮這樣到處拉資金,就跟要飯的一樣,這是將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給丟了。
郭鳳蓮心中苦澀,但是她還是堅持下來了。
光1992年一年,她就4次北上,三次南下,跑了六七萬公里,談了上百個項目。
郭鳳蓮和大寨,都在等待著涅槃重生的一天。
新的大寨
郭鳳蓮還是挺有經商頭腦的,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大寨其實就搞過粉條加工廠,不過后來因為“割資本主義尾巴”,粉條加工廠就沒了。
如今郭鳳蓮又將當年的老伙計撿了起來,重新開始做生意,她在大寨的第一個項目,是紡織廠。
這是郭鳳蓮去江陰毛紡織總廠訪問,給大寨帶來的機會。
對方見到郭鳳蓮,就非常積極地與她洽談合作,不僅無償提供機器和原料,還派了師傅來大寨傳授經驗。
郭鳳蓮(右)
1992年中旬,大寨牌羊毛衫問世,在新聞發布會上,郭鳳蓮還動用自己的人際關系,將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田紀云和紡織工業部部長吳文英搬了出來。
發布會還沒結束,第一批100多件羊毛衫便銷售一空,郭鳳蓮還接到了好幾個大訂單。
這個時候,郭鳳蓮意識到一件事,“大寨”本身就是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當年的大寨是政治名牌,如今這份名氣,完全可以轉變為“經濟名牌”,這個金字招牌就是源源不斷的財富。
意識到這一點之后,郭鳳蓮便有了方向。
在紡織廠建成落實之后,大寨“水泥公司”也建成投產,這是大寨第一個中外合資的項目。
從此,“大寨牌”水泥走進了千家萬戶。
圖片來源網絡
有了紡織廠和水泥廠的成功經驗,郭鳳蓮帶領大寨人再接再厲,大寨酒、大寨醋、大寨面粉、
大寨襯衣、大寨核桃露、大寨鋁塑管、大寨雜糧……大寨的廠子越建越多,大寨人也越來越富裕。
2002年,大寨的產值達到了一個高峰,產值超過了1億元,其中利潤有四千萬。
郭鳳蓮的眼光很長遠,經濟上富裕了,精神文化上也不能落下,先是退耕還林保護環境,畢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環境好了,郭鳳蓮開始著手促進旅游業發展,2002年,集體花了一百萬用于森林公園展覽館建設,改善旅游環境。
“大寨”本身就是紅色品牌,郭鳳蓮將大寨建成了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游客達到40萬人次。
僅僅是旅游這一項,大寨每年就能有上千萬的收入。
如今的大寨,成為了市場經濟中農村的標桿,大寨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
大寨所有人都是大寨集團的員工,每年都會有年終的股份分紅,2012年的時候,大寨人均年純收入就超過了一萬五。
而且大寨人花費還很少,因為他們的日常消費例如水電費、電視費等等都是集體出的,農民的種子費也是集體出的,每戶每年還有一千八百元的天然氣補助。
郭鳳蓮還很重視教育發展,大寨的中小學全都是免費的,大學生每年也有1000塊補助。
而作為“大寨集團”的董事長,郭鳳蓮也成為了新的風云人物,當年的“鐵姑娘”,如今成為了坐擁上億資產的“企業家”。
她當選為人大代表,為了能夠更好地傳遞民意,郭鳳蓮又投入到了新的學習當中,一如她當年為了大寨學習經商。
大寨,在經歷了浮浮沉沉之后重新站在時代前列,郭鳳蓮也在人生轉折之后,重新站了起來。
如今的郭鳳蓮已經年過古稀,年齡大了的人都愛懷舊,郭鳳蓮也喜歡回憶往日的崢嶸歲月,她會時常拿著她和周總理的合照看半天,她指著上面的自己說:
“這身新衣服還是從好姐妹身上脫下來的呢,她也舍不得給我穿,但我要見周總理,身上都是補丁,鞋子都磨爛了。”
“窮則思變!”郭鳳蓮笑了笑說道。
郭鳳蓮一直愛美,就是如今年事已高,她也喜歡燙一個精致的頭發,再穿上顯年輕的鮮艷衣服,這樣顯得人精神。
郭鳳蓮從鐵姑娘,活成了“鐵奶奶”,她這一生,都在踐行大寨精神。
面對困難,永不言棄,這才是大寨精神真正的內涵。
當然,如今的大寨當然也面臨著新的問題,郭鳳蓮年歲已高,卻沒有合適的繼承人,大寨該何去何從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初心不渝 新時代再創新大寨》
2、人民網:《昔日“鐵姑娘”郭鳳蓮:我一家與大寨永遠骨肉相連》
3、央廣網:《【從心之年】全國人大代表郭鳳蓮:“一步步向前走,只要奮斗,就能得到”》
4、中國人大:《今日郭鳳蓮》
5、西部大開發:《“鐵姑娘”再立潮頭》
6、當代貴州:《郭鳳蓮的三次人生轉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