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碎片式學習法(微學習法)是一種將學習內容分解為短小模塊,利用零碎時間學習的方法。本文探討其在學習和掌握學問中的優(yōu)勢,結合科學研究和優(yōu)思學院的課程實踐,分析其為何適合現代人。研究表明,碎片式學習通過靈活性、記憶增強和個性化體驗提升學習效果,尤其契合快節(jié)奏生活和終身學習需求。
0 引言
在信息化時代,碎片式學習(或微學習)因其靈活性和高效性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門趨勢。碎片式學習將復雜知識分解為短小模塊,允許學習者在通勤、等待等零碎時間學習。優(yōu)思學院的精益管理(CLMP)、六西格瑪綠帶(CSSGB)和黑帶課程充分利用這一方法,通過視頻、圖表和練習題幫助學員掌握復雜理論。本文將分析碎片式學習的優(yōu)勢、科學依據及其對現代人的適用性。
在深入探討微學習的好處前,我們先打下基礎。也許你沒注意到,傳統(tǒng)培訓那種請大咖、整天坐教室的方式,其實丟失了大量學習機會。
這一切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艾賓浩斯的洞見:我們?yōu)楹螘浰鶎W
你聽說過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嗎?
19世紀末,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提出,如果你把所有內容一次性學完,很快就會忘掉大部分。
要是你也曾臨考抱佛腳,就會有切身體會:考試前還能記得清清楚楚,幾周后卻幾乎全忘。
艾賓浩斯的那張曲線圖顯示,集中過度學習后一個月內,差不多80%的內容會被遺忘。這條曲線成了后續(xù)研究的基石,無論在學校還是職場,都用它來重新思考更持久的學習方式。
我們到底為什么會忘
艾賓浩斯還發(fā)現了幾個根本原因。雖然初次接觸新知后忘記很自然,但有些方法可以幫你提升記憶和回憶效率。
- 缺乏足夠的休息,學習新內容間如果不給大腦緩沖,就更容易忘。
- 過長的講座或培訓,信息灌輸太密集,沒給大腦消化時間,也會大幅加速遺忘。
1. 那什么是碎片化學習(又叫微學習)?
它的核心是把學習內容拆成小塊,分散在不同時段學習,而不是一次性塞滿大腦。這樣做,有三個好處:
- 記憶更持久:即使過了好幾天,回憶率依然能高達90%。
- 更有參與感:短小的微課讓人更愿意開始,也不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 更高效率:把所有微學習加起來,用時比傳統(tǒng)培訓少90%,還能省下大把空閑。
聽起來很美好吧?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微學習是怎么做到這些,以及背后的研究依據。
1.1 靈活性和便捷性
碎片式學習允許學習者在任何時間、地點利用短暫空閑時間學習。例如,通勤或午休時間都可以成為學習機會。一項針對200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69%愿意利用閑暇時間進行碎片式學習,反映其高接受度(信息化時代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現狀與策略研究)。
2020年,普通員工每年平均要花約35個小時參加培訓——差不多就是整整一周的工作時間!但這些時間到底值不值?學了這么多,又有多少真正派上用場了?
如果你和你的管理層大多數培訓內容都忘得干干凈凈,還不知道如何落地實踐,這筆培訓費究竟花得值不值?
別被表面現象迷惑,那些進公司來講得滔滔不絕、號召力爆棚的“大咖”演講,看上去火爆異常。課后評價一片叫好,大家聽得熱血沸騰。
可是,培訓結束后,真正改變了什么?
哈佛大學做了個實驗,他們讓一部分學生聽著名教授的大課,另一部分學生則通過互動、協(xié)作和實踐來學習。
結果既有趣又出人意料:
雖然聽完講座后,在“有趣程度”“教學有效性”以及學生自認為學到多少方面,傳統(tǒng)講座都拿到了更高分,可是真正測驗成績一出,活躍式學習卻贏得毫無懸念。
這對你們公司意味著什么?
離開演講廳一會兒,我們發(fā)現核心在于:那些讓人動手、分段“啃”和討論的學習方式,在記憶效果上更勝一籌。把培訓拆成小塊、采用微學習,不僅能省下團隊坐在高分低能培訓里的時間,更能把注意力集中到真正有意義的學習上。
短時專注更容易做到。要經理們把手機放下、全神貫注地參與個20、30或60分鐘的課程,比讓他們離開一天甚至更久要簡單得多。如今團隊壓力大、預算緊,每一分鐘都要物有所值。企業(yè)微學習能讓每次培訓投入都更有價值,同時騰出更多時間,讓經理們聚焦在核心任務和團隊支持上。
歸根結底,精簡、直擊要點的管理培訓,才能給經理們留出真正重要的空間:去輔導團隊,讓他們更出色。
1.2 增強記憶和理解
無論你的培訓內容有多吸引人,一次性全盤呈現,人們很快就忘光了。正如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所示,一次性學習的信息,很快就會消失。
1967年,研究員杰弗里·凱珀爾(Geoffrey Keppel)讓大學生分兩種方式學習:
- 第一組在同一天內連續(xù)學習8次
- 第二組每天學習兩次,持續(xù)4天
兩組總學習時長相同,但記憶效果大相徑庭:
- 集中學習組(Massed):學習結束次日,測試成績最高;但一周后,他們大約遺忘了三分之二的內容。
- 分散學習組(Distributed):次日成績依然優(yōu)異,而且一周后仍能記住超過90%的知識。
這個實驗清楚地告訴我們:將學習內容“掰成小塊”、分多次進行,能夠大大提高長期記憶效果。
集中學習組在學習結束后第二天的測試中得分最高。但一周后,他們卻忘掉了約三分之二的內容。
反觀分散學習組,第二天的成績同樣出色,而且一周后仍能保留超過90%的知識。這樣一對比,“掰小塊”學習的威力就出來了:分幾次學,比一次學完,記得更久。
凱珀爾和艾賓浩斯并不孤單。墨爾本大學的Sean H K Kang對數百項認知與教育心理學研究做了元分析,發(fā)現把復習分散到不同時間,能顯著提升長期學習效果。不論是記憶、解決問題,還是把學到的知識遷移到新場景,間隔復習都比一次性“灌輸式”更管用。
那到底該間隔多久才算夠?Kang的研究給出了“黃金比例”——復習間隔約為目標保留期的10%~20%。
- 想要一周后還記得?大約隔一天復習一次最理想。
- 想要一年后仍能回憶?隔兩個月再復習最合適。
因此,與其把培訓集中在一兩天,不如把學習內容拆開,分散在好幾周、幾個月持續(xù)復習。這樣,即便一年后回頭查看,你也能牢牢記住當初學到的知識。
1.3 個性化學習體驗
碎片式學習可根據個人需求調整內容和進度,提供個性化體驗。學習者可選擇感興趣的主題或適合的難度,避免傳統(tǒng)學習的單調感。這種靈活性增強了學習動力和效率。
學習的效果,不只是過幾天、幾周后還能記住多少,更在于能貼合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碎片化微學習恰好在這點上勝過傳統(tǒng)密集式教學。
如今,隨著各種通知和信息不斷打擾,注意力越來越難集中。薩里商學院的一項研究就很直觀地說明了問題:
“學生在半小時講座的前15分鐘能記住78%的內容,但后15分鐘只剩22%。”
想想看,前半小時你能記住4件事里的3件,后半小時卻連1件都想不起來。真是跌得夠狠。
那怎么辦?給學習加點“天然中場休息”吧!就像番茄工作法提倡的——25分鐘專注,5分鐘休息。短小任務+短暫休息,正好給大腦消化新信息的時間,有助于把短期記憶穩(wěn)固到長期記憶里。
有研究就說:
“學生完成一次微體驗后,抓住核心概念,再休息一下。這給大腦把新信息從短期記憶轉到長期記憶留出空間。”
2011年,《紐約時報》的Annie Murphy Paul也提到:
“間隔重復效果驚人。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發(fā)現,分段學習的八年級歷史學生,記憶率幾乎是一次性學習學生的兩倍。”
大腦能吸收的信息有限。給學習加點間隔,或者把內容拆到幾天里學,才能讓所學真正“長留”在腦海里。
2. 科學研究與論述
2.1 大學生碎片式學習現狀
一項針對200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80.5%了解碎片式學習,69%愿意利用零碎時間學習。該研究提出,碎片式學習帶來全新個性化體驗,尤其在信息化時代受到歡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現狀與策略研究)。
2.2 間隔學習效應的支持
腦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分散學習通過間隔重復增強記憶和知識遷移。例如,fMRI研究顯示,間隔學習促進大腦認知處理(Xue et al., 2013)。一項數學學習實驗表明,分次練習優(yōu)于集中練習(Rohrer et al., 2006)。在線學習中的短時間間隔也能提高學習效果(碎片化學習與分散學習效應研究)。
2.3 挑戰(zhàn)與應對策略
碎片式學習可能導致知識零散或淺層學習,43%的學生認為其影響整體理解(Li et al., 2020)。為應對這一問題,研究建議建立系統(tǒng)認識體系、有效管理學習資源和提升時間規(guī)劃能力(信息化時代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現狀與策略研究)。
3. 為何碎片式學習法適合現世代?
3.1 快節(jié)奏生活
現代人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早上通勤、午休、下班路上,這些零散時間如果不加以利用,就白白流失。碎片式學習正好契合這種節(jié)奏——幾分鐘就能看完一個小模塊,不用騰出整塊時間。想學點新知識?刷個短視頻、讀幾段文字、做個小測驗,就能在碎片里提升自己。學習不再是負擔,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2 終身學習需求
知識更新速度前所未有。從人工智能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各領域的新概念層出不窮。與其等到有空閑才“補課”,不如隨時隨地持續(xù)進步。碎片式學習的靈活性,能讓你隨需求調整學習計劃:今天了解一個新概念,明天練習一個新工具,下周再回顧一次。這樣一來,終身學習不再遙遠,而是變成一種輕松的習慣。
3.3 科技支持
智能手機成了口袋里的“小課堂”,各大在線平臺也都推崇模塊化設計。哈佛擴展學院的HELIX在線課程,將知識拆成若干微單元;MIT的MicroMasters項目,同樣用短視頻和互動練習,讓你在地鐵上也能“上課”。這些平臺讓高質量課程觸手可及,任何時候都能打開手機,開始新一輪學習。
3.4 適應多任務處理
多任務處理已成為常態(tài):我們一邊盯著工程進度,一邊處理郵件,還在等同事回復。碎片式學習正好符合這種注意力分散的模式:短小模塊更容易抓住重點,也減少了學習疲勞。研究表明,短短幾分鐘的微課,比一小時的長講座,更容易被腦袋“吃”進去。簡單易行,學習效率也更高。
4. 對碎片化學習的誤解
有不少人對“碎片化”二字心存偏見,往往將其與無聊的短視頻、零散、雜亂無章的社交媒體內容等畫上等號,認為碎片化學習就是淺嘗輒止、注意力渙散,不如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化、連貫式學習來得踏實可靠。但如果我們拋開對“碎片化”一詞的成見,就會發(fā)現碎片化學習恰恰是人類大腦最自然、最高效的學習方式之一。
從認知科學角度看,人類學習并非一氣呵成的長時記憶錄入過程,而是依賴于短時記憶的不斷提取、加工和反復鞏固。碎片化學習充分利用了人們閑暇時間中零散的注意力窗口,將大塊信息拆分為若干易理解、易記憶的小單元,讓學習者在碎片時間里迅速獲取知識點并輸入大腦。
優(yōu)思學院的精益管理(CLMP)、綠帶(CSSGB)和黑帶(CSSBB)課程通過視頻、圖表和練習題將復雜理論系統(tǒng)性地分解為短小模塊。這種設計確保學員在短時間內掌握知識,同時避免迷失,這種系統(tǒng)性的課程徹底地解決了碎片式學習可能導致知識零散,需系統(tǒng)整合以避免淺層學習的問題。這種創(chuàng)新的課程的碎片化方法與哈佛和MIT等頂尖學府的在線教育實踐一致,體現了現代教育趨勢。
用碎片化學習,徹底改變你和經理的培訓方式。
正如你所見,采用微學習能帶來諸多好處。把培訓內容拆成小模塊,分散到不同時間,就能做到:
- 長期記憶率更高
- 疲勞感下降,不再拖累你和你的團隊
- 每次學習要求更小,更易全神貫注
現在就拿出那些教材、書籍或演講內容,想想如何切分。可以嘗試“番茄鐘”式短時學習+休息,也可以在不同日期安排復習。
這是一次模式轉換。丟掉純講座式灌輸,擁抱以結果為導向的互動式學習。發(fā)揮創(chuàng)意,你會收獲明顯改變。
5. 結論
碎片式學習通過靈活性、記憶增強和個性化體驗,為學習和掌握學問提供了顯著優(yōu)勢。科學研究和頂級學府的實踐證明其有效性,尤其適合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優(yōu)思學院的課程實踐進一步展示了其在專業(yè)教育中的價值。隨著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碎片式學習將繼續(xù)助力終身學習。
6. 常見問題解答
什么是碎片式學習?
將學習內容拆分為短小模塊,在通勤、等候等零碎時間進行學習。
它有哪些核心優(yōu)勢?
靈活便捷、提高記憶保持率、個性化體驗,能讓學習更高效。
有科學依據嗎?
分散學習實驗表明,間隔復習能顯著提升長期記憶,如凱珀爾和艾賓浩斯的研究所示。
適合哪些人群?
適合工作繁忙、需要終身學習的現代人,尤其是管理層和企業(yè)員工。
如何有效實施?
把教材或課程拆成若干微模塊,安排短時學習+短暫休息,并定期復習。
會不會導致知識零散?
可通過系統(tǒng)化課程設計(如優(yōu)思學院CLMP、CSSGB/黑帶)和定期整合確保知識連貫。
人們對碎片式學習有哪些誤解?
常把它等同于隨意刷短視頻,覺得不夠系統(tǒng)。其實,配合合理的課程設計和定期整合,碎片式學習同樣能系統(tǒng)、深入地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 《微學習與敘事:探索敘述與故事講述在“微單元”與微學習設計中的可能性》作者:Theo Hug(2005)
- 《論記憶:實驗心理學研究》作者: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85)
- 《分散練習對配對聯(lián)想學習的影響》作者:Benton J. Underwood、Bruce R. Ekstrand & Geoffrey Keppel(1967)
- 《言語回憶任務中的分散練習:綜述與量化綜合》作者:Nicolás J. Cepeda、Harold Pashler、Elizabeth Vul、John T. Wixted & Doug Rohrer(2006)
- 《大規(guī)模物理課程中學習效果的改進》作者:Lucien C. Deslauriers、Ellen Schelew & Carl E. Wieman(2011)
- 《重復呈現時更高的神經模式相似性與更佳記憶表現相關》作者:薛文斌(Wen‐Bin Xue)、陳琪、董華、張駿 & 袁麗(20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