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丁香學術
食管癌是我國高發且危害嚴重的惡性腫瘤,每年新發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5 年生存率不到 30%。食管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早期診斷率低,患者往往在中晚期才就診,導致平均生存時間不足 8 個月,5 年生存率低于 5%。然而,若能早期發現,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提升至 90% 以上。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降低食管癌發病率和死亡率至關重要。
癌變是一個從正常到癌前病變再到浸潤癌的漫長過程,而癌前病變階段是腫瘤早期干預的關鍵窗口期。通過胃鏡下粘膜切除治療,可有效阻止其發展為晚期癌,實現臨床治愈。因此,系統性揭示正常-癌前病變-浸潤癌的時空演進過程,探索上皮細胞與微環境的交互作用及腫瘤形成的動態分子路徑,發現預防性干預靶點和早診標志物,成為解決食管癌防治難題的關鍵科學問題。
2025 年 3 月 10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林東昕、吳晨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常江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王曉群教授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Andrew Teschendorff 教授聯合在Cancer Cell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stage Spatial Evolutional Map of Esophageal Carcinogenesis」的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扎根河南林州食管癌醫院(原姚村衛生院),通過長期跟蹤隨訪,獲得了大量珍貴的食管癌變全過程組織樣本。在此基礎上,團隊首次將單細胞分辨率的空間轉錄組技術應用于食管癌變全過程的動態解析,實現了腫瘤微環境中細胞亞群的精準定位和互作分析,成功繪制了全球首個食管多階段癌變「時-空」動態演化圖譜。
研究突破傳統腫瘤線性演化理論的局限,創新性地提出「癌變空間演化」理論框架,首次揭示了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CAF)與侵襲性上皮細胞在癌前病變階段就可形成關鍵交互生態位(CAF-Epi niche)的腫瘤演化新機制,并證實這一關鍵生態位可作為多種鱗狀細胞癌的癌前病變進展風險預測的重要依據。這一研究成果不僅為食管癌病因學和演進機制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框架,更在技術創新和臨床應用兩個維度取得重大突破,為建立腫瘤早篩早診的「新林州模式」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對推動食管癌的精準防治具有里程碑意義。
腫瘤的發生與發展是一個復雜的多階段過程,其中癌細胞與微環境細胞的空間互作和協同演化在癌變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然而,現有研究手段和理論框架存在顯著局限性:單細胞測序技術雖能解析細胞異質性,卻丟失了空間位置信息;傳統空間轉錄組技術受限于分辨率,難以在單細胞水平精準解析腫瘤微環境。這些技術瓶頸嚴重制約了對腫瘤發生發展機制的深入理解,也阻礙了精準診斷標志物的發現和靶向干預策略的開發。
針對這一科學難題,研究團隊采用 Xenium In Situ 和 TF-seqFISH 兩種單細胞分辨率空間轉錄組學前沿技術,對 43 名患者的 127 個食管癌變多階段組織樣本 進行深度解析,繪制了包含 640 萬個細胞的精準癌變空間動態演化圖譜,首次在單細胞分辨率下系統揭示了食管癌變過程中特定細胞類型、基因表達譜及空間定位的協同演化規律,為理解食管癌的發生發展提供了創新性時空維度洞察。
研究發現,食管癌的演進過程主要由一群具有高增殖表型的上皮細胞亞群驅動。在癌前病變早期,這些細胞向食管腔內擴張并逐步擠占正常上皮細胞的生態位;隨著病變進展,它們進一步演化出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和高侵襲性(invasive)表型,突破上皮-間質屏障,誘導周圍正常成纖維細胞轉化為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CAF),并在浸潤前沿形成關鍵的 CAF-Epi 交互細胞生態位(CAF-Epi niche)。這一生態位通過驅動細胞外基質(ECM)重塑,阻隔免疫細胞浸潤,同時促進 SPP1+巨噬細胞和 Treg 等免疫抑制性細胞的形成,進而加速了腫瘤的免疫逃逸進程。
通過系統的體外和體內實驗,研究團隊揭示了 CAF-Epi 生態位形成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上皮細胞中 JAG1-NOTCH1 信號軸的激活是生態位形成的關鍵驅動因素。該信號軸通過轉錄激活 CXCL1/8,誘導正常成纖維細胞向 CAF 轉化;而激活的 CAF 又反過來促進上皮細胞的侵襲性表型,形成雙向協同演化機制。基于食管特異性敲除 NOTCH1 的轉基因小鼠模型,研究證實阻斷 JAG1-NOTCH1 信號通路可顯著抑制 CAF-Epi 生態位的形成,從而有效阻礙食管癌的進展。這一發現首次從空間維度系統揭示了食管癌變過程中細胞生態位的動態演化規律,不僅深化了對食管癌發生發展機制的認識,更為靶向腫瘤生態位的精準干預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尤為重要的是,該研究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突破。研究團隊基于 CAF-Epi 生態位構建了風險評分模型,通過多中心、大樣本臨床隊列驗證,該模型不僅能夠顯著預測食管癌前病變的進展風險,還在頭頸鱗癌、肺鱗癌、宮頸鱗癌等泛鱗癌患者中展現出卓越的疾病進展和預后預測效能。這一突破性成果證實 CAF-Epi 生態位可作為癌前病變進展的新型生物標志物和預后評估工具,為腫瘤早診的臨床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動了腫瘤早診向更高維度發展,具有深遠的臨床轉化意義。
河南省林州市(原稱林縣)是我國食管癌的高發區。1959 年起,遵照周恩來總理「摸清情況,研究出對策」 的指示和總理的親切關懷下,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醫生和科學家們組成北京醫療隊進駐林縣,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腫瘤流行病學調查現場,開啟了大規模腫瘤流行病學研究的先河。66 年來,幾代科學家秉承「牢記使命、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甘于奉獻」的北京醫療隊精神,經過持續不懈探索,逐步構建起獨具林縣特色的食管癌早診早治體系,為當地食管癌發病率的顯著下降作出了突出貢獻。然而,「林縣食管癌篩查模式」仍主要依賴傳統流行病學調查和有創的胃鏡檢查技術,特別是對于處在癌前病變(高/低級別不典型增生)階段人群,腫瘤是否發生進展、病變復發風險等關鍵科學問題仍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更缺乏快捷、無創的診治技術手段,這一瓶頸嚴重制約了林縣食管癌篩查模式的大規模推廣和應用。本研究通過系統繪制食管癌變全景圖譜,揭示了 CAF-Epi 生態位在癌前病變風險預測中具有重要價值。這一突破性發現不僅為食管癌變機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框架,也為在全國推廣腫瘤早篩早診的「新林州模式」奠定了重要科學基礎,為解決長期困擾我國食管癌篩查的技術瓶頸提供了關鍵依據。
本研究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林東昕院士的悉心統籌和頂層設計下完成。項目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吳晨教授(領銜通訊作者)和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常江教授(第一/并列通訊作者)全面負責研究工作的設計和組織實施;北京師范大學王曉群教授(并列通訊作者)為研究提供了關鍵的空間轉錄組學技術和數據解析支持;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Andrew Teschendorff 教授(并列通訊作者)在癌前病變進展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盧俊廷博士、劉清怡博士、向濤博士和張少森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特別感謝王曉群團隊的劉澤源博士(昌平實驗室)與李馬宇卿(北師大博士生)在空間轉錄組技術工作的鼎力支持和重要貢獻。研究團隊感謝食管癌變動態演變研究隊列的所有工作人員和參與者給予的長期支持。
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5)00061-3?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1535610825000613%3Fshowall%3Dtrue
圖片版權:Cancer Cell、圖蟲創意
如需代發文章宣傳、新聞稿、招聘等,請后臺回復【學術】添加小編
我們長期為科研用戶提供前沿資訊、實驗方法、選品推薦等服務,并且組建了 70 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交流群,覆蓋神經科學、腫瘤免疫、基因編輯、外泌體、類器官等領域,定期分享實驗干貨、文獻解讀等活動。
添加實驗菌企微,回復【】中的序號,即可領取對應的資料包哦~
【2401】論文寫作干貨資料(100 頁)
【2402】國內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匯總(60 頁)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響因子(20000+ 期刊目錄)
【2404】免疫學信號通路手冊
【2405】PCR 實驗 protocol 匯總
【2406】免疫熒光實驗 protocol 合集
【2407】細胞培養手冊
【2408】蛋白純化實驗手冊
【2501】染色體分析方法匯總
【2502】國自然中標標書模板
【2503】WB 實驗詳解及常見問題解答
【2504】DeepSeek 論文寫作常用口令
【2505】中國科學院期刊分區表(2025 年最新版)
轉載須知
【非原創文章】「丁香學術」特邀稿件,作者授權發布。本內容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