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豬油的印象,就是油膩,卻不知道這東西在戰時可是一個好東西。
就算到了如今,科技發達了,豬油的很多用途也被更專業、更高效的材料替代了。比如各種合成潤滑劑,植物油等等,但它也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我們不喜歡豬油,不是因為不香。
而是追求更健康的生活,豬油對于以前那些營養不良打的人來說,是好東西。對于我們如今這些營養過剩的人,卻是負擔。
不過,很多人不知知道,看似不起眼的豬油,用處可大了。
一些非常精密的儀器或者航天器,甚至都需要它,比如做成做潤滑或防銹涂層。一些國家也會把它作為災害應急儲備物資的一部分。
萬一遇到什么極端情況,豬油可以迅速提供高熱量或者其他保障,可以說,一口堪比其它食物三口。
更別說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家平時都見不到油水,簡單的半勺豬油,炒個白菜都能香出二里地,在物質匱乏時,那可比金子珍貴多了。
抗戰時期,醫療條件十分差,受了傷沒辦法及時得到正規的治療,可戰爭性傷口一般都很大,如果無法得到及時治療,不說流血,細菌感染也能致人死亡。
但如果部隊儲存了豬油,這東西制作簡單,作用卻很大。
在我們平時看來油膩的豬油,卻也是一個封閉性好的優點,抹在傷口上能臨時擋一下細菌,防止感染,也能緩解一下像凍傷那種情況帶來的痛苦。
在沒有抗生素,消炎藥沒那么普遍的時候,這些土辦法有時候就是救急的手段。
戰場上受傷了,如果一點辦法都沒有,哪怕是涂點豬油能緩解一下疼痛,或者保護一下傷口不馬上感染,也是一種幫助。
除了急救,在戰場豬油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潤滑。
別看如今的武器這么先進,過去那些鐵疙瘩,槍炮什么的,保養是個大問題。偏偏我們紅軍都是從敵人手里繳獲來的武器,哪里有什么后勤保養。
天氣冷了,機械容易卡住,尤其是像坦克履帶這種東西,一旦凍住了影響太大。
傳聞二戰的時候,蘇聯軍隊就發現,豬油這東西在極低溫下也能保持潤滑效果,不像別的很多油會凍硬。
那些坦克兵能順利往前沖,有時候靠的就是這不起眼的豬油,在關鍵時刻頂了事兒,還有朝鮮戰場上,美軍的裝備在潮濕環境下容易生銹損耗,需要經常維護。
當時他們就把豬油當成應急的潤滑劑,它不容易氧化,能讓武器零件少受點磨損,關鍵時候不掉鏈子。
那個年代工業生產也一樣,很多機器高速運轉得靠潤滑劑,早期那會兒,工業技術不夠成熟,不像現在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合成油。
豬油因為耐熱,黏性也好,就成了很多工廠機械軸承主要的潤滑材料,推著工業往前走。
再說吃上面,豬油熱量高,在部隊行軍打仗,消耗體力特別大,但吃飯又不能隨時保證,有時候還得在野外風餐露宿。
這時候,高熱量的食物就是救命的,豬油的熱量比米飯面條高多了,而且容易儲存,帶在身上也不重。
想想紅軍長征的時候能吃上一塊豬油,就能讓人在冰天雪地或者饑餓中多撐一段時間。
并且據說長征路上,在沒有別的燃料應急的時候,有人甚至試過用豬油來發動從蘇聯弄來的那種外燃發電機。
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在那種生死關頭,能利用上的東西,哪怕再意想不到,都可能發揮關鍵作用。
為什么這些簡單的用途,會讓豬油變得戰略意義重大?
主要是在那個時代,很多在如今看起來很普通的東西,要么根本沒有,要么產量非常低,而且成本很高。
豬肉相對來說更容易獲得,把豬肉提煉豬油的技術,也很簡單普遍。
就算是如今也沒有一樣油能完全代替。
在80年代之前,豬油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但一些若有若無的競爭傳聞,讓大家覺得的豬油富含飽和脂肪酸,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
加上外來食用油的市場入侵,豬油鮮少出現大眾的餐桌上,但其實豬油的價值很高,只要不過量食用不會出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