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正式發布《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首次在全球范圍內明確定義“全固態電池”,并以失重率<1%的核心指標劃清其與混合固液電池的技術界限。這一標準填補了行業空白,為全固態電池技術研發、產品認證和產業化應用提供了科學標尺。
新標準規定,全固態電池需滿足“離子傳遞完全通過固體電解質實現”,徹底排除液態電解質參與導電的可能性,與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形成嚴格分界。該定義終結了此前行業內“全固態”“半固態”概念混用的亂象,為技術路線選擇提供了統一依據。
判定方法采用“兩步法”檢測:
定性檢測:破口目視無液體滲出;
定量檢測:120℃真空干燥6小時后,電池失重率<1%(失重率=樣品失去質量/初始質量)。
試驗驗證顯示,該方法誤差率低至0.3%,覆蓋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主流技術路線,且測試條件(真空度-0.095~-0.1MPa)兼顧安全性與普適性。
全固態電池因能量密度超400Wh/kg、熱失控風險極低等優勢,被視為動力電池的“終極形態”。然而,過去十年間,因缺乏統一標準,企業自定技術指標導致市場亂象頻發,部分廠商將液態電解質含量5%的電池標注為“全固態”,消費者難以辨別產品真偽,維權糾紛激增,并且技術研發重復投入,產業化進程受阻。
此次標準由中汽研新能源汽車檢驗中心(天津)牽頭,聯合寧德時代、比亞迪等50余家產業鏈企業及科研機構共同制定,歷時8個月完成技術攻關與驗證。
企業可依據標準優化材料開發(如硫化物電解質純度提升)、改進工藝設計(如固態界面層涂覆技術);檢測機構認證效率提升50%,市場推廣成本降低30%,有效遏制“偽全固態”產品流通,維護消費者權益。
目前日本、歐美尚未出臺同類標準。中國率先建立技術規范,為全球提供了“中國方案”。硫化物固態電池國際大會(2025年6月蘇州)將重點推廣該標準,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計劃基于標準開展跨國技術合作。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表示,下一步將推動該標準向國家標準升級,并啟動全固態電池安全性能、循環壽命等配套標準研制。與此同時,智能底盤、飛行汽車等前沿領域團體標準也在同步推進,以“標準+產業”雙輪驅動新能源汽車技術革命。
-END電車匯2025/05/2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