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5月26日電(記者黎昌政、田中全)“通過實收測產,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小麥‘兩精一抗’示范田實收籽粒產量為每畝665.97公斤。”近日,測產專家組組長、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毛鳳梧宣布結果。
這片面積6畝的示范田,位于樊城區牛首鎮黃豐村,去年10月29日采用機械條播,品種為扶麥368。在湖北江漢平原,小麥畝產超過800斤便是高產。而這片示范田,畝產突破1300斤,每畝用種15斤,僅為傳統種植的一半左右。“少用種,多收糧”隱藏著怎樣的科技密碼?
圖為“兩精一抗”示范田。新華社發
“大幅增產增收,令人鼓舞。”襄陽市植物保護站副站長、示范田技術負責人石磊說,示范田的秘訣在于,以精量播種、精準施肥、抗逆栽培為核心的“兩精一抗”高產栽培技術。
技術指導、安徽省農科院專家夏桂平解釋說,精量播種是根據當地氣象條件,確定逐日播種量,構建小麥高產的合理群體結構;精準施肥是在播種期、拔節期和孕穗期3個不同時期,根據苗情、土壤情況施肥;抗逆栽培則是采用抗逆免疫劑,增強小麥的抗逆性。
采用新方法,種植戶難過的第一關就是播種關。傳統種植戶一般每畝用種30斤以上,多的甚至達到40斤。而“兩精一抗”用種量僅為傳統種植的一半,行距也從傳統種植的20厘米,調整為35厘米。“擴大行距,改善通風透光性,促進根系深扎和莖稈健壯,前期充分分蘗,后期抗倒伏。”
“用種量僅15斤,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到苗情期,看著禾苗矮小稀疏,更是對新技術‘半信半疑’。小麥拔節后,看著‘趕了上來’,才慢慢有了點信心。”流轉土地進行示范種植的李擁軍介紹。
“我們一開始也是半信半疑。”石磊說,前期心里發“虛”,到了拔節期,雖然還能看到“寬行”種植裸露的土地,但發現“兩精一抗”栽培與傳統種植莖蘗數持平、莖稈更粗壯時,懸著的心才松了下來。到孕穗期,肉眼可見已與傳統種植完全無差別,對增產就有了一些信心。等到麥穗抽出來,發現示范田的麥穗更大,穗粒數更多,穗子整齊度好,信心更足了。而收割前夕,看到麥粒飽滿,豐收在望,覺得新技術真是神奇。
石磊給我們算了一筆“成本賬”:每畝少用種子,節約成本40多元。傳統種植播種時,施肥是“一炮轟”,前期營養過剩,麥苗瘋長,后期營養跟不上。而新技術補施拔節肥、孕穗肥,施肥總量齊平,只增加每畝每次5元的無人機作業費。其余翻地、整地、機播、收割等成本和原來差不多。總體算下來,兩種方法成本基本一致。
李擁軍則對效益大幅增加感到很高興。他跟我們算的是“效益賬”:增產增加的是純收益。如能達到示范田的水平,畝均收益可以達到四五百元,甚至更高。李擁軍目前流轉土地300畝,他對增產增收有了信心,“明年將進一步擴大‘兩精一抗’種植。”
圖為2024年12月航拍對比,中間“苗少”的為“兩精一抗”示范田。新華社發
當天,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組織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小麥主產區的農技專家,對襄陽市農技推廣中心和市植保站聯合實施的小麥“兩精一抗”示范田進行測產。專家認為,該技術減少種子浪費、降低化肥污染、增強抗災能力,實現了“節本+增產”雙重目標。據了解,湖北省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優化并推廣這一種植技術,用科技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