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粽子來PK#
月薪500的導游說:我的幸福是每天看見大同江的日出
"您這臺相機...要多少錢?"
皮膚白皙的朝鮮導游金英姬捧著團里姑娘的徠卡Q3,指尖輕輕撫過冰涼的金屬機身。當聽到"五萬塊"這個數字時,她突然像被燙到似的縮回手,慌忙把相機塞回主人懷里。這個場景讓原本喧鬧的旅游大巴陷入令人窒息的沉默——這個價格,相當于朝鮮普通工人20年的積蓄。
穿越時空的物價迷霧
去年深秋,當我揣著兩萬塊人民幣兌換的厚厚一沓朝鮮元踏上平壤土地時,滿腦子都是朋友那句"去朝鮮當土豪"的戲言。可剛入住高麗飯店,前臺遞來的價目表就讓我倒抽冷氣:普通標間每晚800元,330ml的大同江啤酒標價28元,這價格在北京三里屯都算中上消費。
真正的認知顛覆發生在開城銅碗宴上。穿著傳統韓服的姑娘端上參雞湯時,我正忙著拍攝青瓷碗里裊裊升起的熱氣。直到結賬時看到賬單上赫然寫著"260元/份",手里的相機差點摔在地上。"這是國宴級料理。"導游金英姬輕聲解釋,胸前的金日成徽章在陽光下閃著微光。后來我才知道,這頓飯相當于她半個月工資。
這個會說流利中文的26歲姑娘,是平壤外國語大學的高材生。她腰間總別著臺黑色手機,外殼印著"平壤"兩個漢字。"要攢兩年工資才能買。"她摩挲著手機說。這臺售價2000元的國產手機,用的是阿里郎操作系統,只能安裝十幾個官方審核的APP。當我展示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時,她杏核般的眼睛睜得滾圓:"原來手機還可以這樣用!"
在前往妙香山的路上,她聊起生活日常:月薪480元,住在單位分配的公寓,每天騎鳳凰牌自行車上下班。最奢侈的消費是每周買支300朝元(約0.3元)的冰淇淋,存半年錢才能買雙中國產的帆布鞋。"但醫療教育都免費呀。"她話鋒一轉,眉眼彎成月牙。當大巴經過未來科學家大街時,她指著窗外鱗次櫛比的高樓:"那些都是國家分給科技工作者的住宅。"
車輪上的兩個世界
平壤寬闊的街道上,70%的車輛來自中國。比亞迪F3出租車、長城哈弗軍用車、貼著"和平"標志的吉利轎車,與上世紀遺留的奔馳老爺車交織出魔幻圖景。金英姬說這些中國車"就像會移動的獎章",只有功勛科學家或高級官員才有資格擁有。
有次我們遇到輛掛著黃色牌照的私家車,她立即壓低聲音:"這是'先富階層',可能承包了涉外商店柜臺。"后來才知道,朝鮮2000萬人口僅有2萬輛私家車,普及率不足千分之一。普通工人月薪只夠加20升汽油,路上常見往油箱摻食用油的司機。
黑市里的隱秘渴望
夜幕降臨大同江畔,金英姬摩挲著我送的大白兔奶糖紙,突然說起去年帶德國團的經歷。"有位客人送了本《國家地理》雜志..."江風掀起她鬢角的碎發,遠處主體思想塔的光芒碎成粼粼波光。這個會偷偷用手機拍晚霞的姑娘,包里還藏著臺磨掉三星標志的Galaxy S10——在黑市要花她五年工資。
在涉外商店,標價480元的"春香牌"化妝品套裝讓她駐足良久。當我提議買來送她時,她慌張擺手:"被發現用進口品要受處分的。"后來才知,平壤新娘們會偷偷用韓國BB霜,把包裝換成中國商標;高層人士的客廳里,貼著"中國制造"標簽的LG電視正播放著《潛伏》。
在折疊處照見本心
臨別那晚,金英姬送我一枚刻著"朝中友誼"的銅書簽。飛機沖破云層時,我突然想起她擺弄徠卡相機的模樣——那不是對物質的羨慕,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對美的向往。她手機相冊里存著798張晚霞照片,卻從不知曉Instagram的存在;她能用三種語言背誦《勞動新聞》社論,卻從未讀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在這個月薪500元的姑娘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種富有:不用為房貸焦慮的安穩,不為物質攀比困擾的純粹,以及對家國發自內心的熱愛。當我們為新款手機輾轉難眠時,她正騎著自行車穿越開滿金達萊的街道,后座綁著用三個月積蓄買的帆布鞋——那是屬于她的,實實在在的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