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婚姻貼上標簽,現在咱們來談談價。
電視劇《折腰》中,小喬與魏劭的婚姻始于一場冰冷的利益交換——喬家用女兒換取軍事庇護,魏家借婚姻鞏固政治合法性。先婚后愛,也許會有一個Happy Ending,但故事的開頭卻往往很不愉快。步入婚姻殿堂的是心存芥蒂、互相提防的兩位新人,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此事與愛情無關,不過是權謀的產物。是的,無關風月,唯有得失。
我們不能指責古人不懂愛情,反觀當下:相親角里的制式“個人簡歷”、彩禮談判變成“市場競價”,家庭成員的深度“背調”……我們依然能看到和《折腰》相似的邏輯,這一邏輯其實是一個經濟學邏輯:婚姻的本質,始終是資源在稀缺性約束下的理性配置。
亂世中,喬家雖有聲望卻無軍隊,魏家手握重兵但缺乏政治正統性。兩家聯姻的本質,是將“聲望”與“武力”兩種稀缺資源進行置換,形成互補性資產包。雖然喬魏兩家說不出什么理論,但具備一點經濟學基礎的現代人不難看出:這場婚姻其實是一種特殊的資源置換。
運用最樸素的經濟學原理,可得知:需求促使交換,供給產生利潤,當供需雙方的價值曲線于某一點相交,交易達成,相交點的價格就是買賣雙方都能接受的最優價格。當喬家對軍事保護的需求曲線與魏家對政治背書的需求曲線相交,婚姻成為“均衡價格”。此時魏劭已經擁有統治事實(資源充沛),欠缺的是普通民眾中的聲望(附加值),所以聯姻的邊際效用(重要性)大大降低,喬家就必須追加“籌碼”(陪嫁城池)才能促成交易。
現代婚戀的“明碼標價”其實也是遵循供求曲線的定價邏輯,而且城鄉無差別,全地域通行。“京戶+有房+985學歷”之所以成為硬通貨,源于戶籍制度下的教育資源稀缺性;農村地區“高價彩禮”背后,是適婚男女比例失衡的供需矛盾。北漂的房本其實是在為下一代累積“原始資本”;農村男性支付高額彩禮,實則因“性別比失衡市場”而競爭性出價。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貶損“丈母娘太過現實”,實則是婚姻其實是一種生活的現實需求。
看懂婚姻“定價”的本質,或者會讓人更絕望,或者會讓人更清醒。很多都市女性發現“婚姻收益”有時是低于單身生活的自由度的,比如職場發展,比如消費自主,比如人格獨立,所以她們選擇退出“交易市場”,轉而投資自身人力資本。與其內耗價格的談判,不如獨善其身,我自己把日子過好,比什么都強!
魏劭與小喬從相互猜忌到聯手抗敵,本質是一場經濟學的博弈。魏劭若毀約攻打喬家,雖能短期獲利,卻會失去其他家族的信任;喬家若背叛盟友,可能招致滅族之災——長期合作的關鍵在于增加“背叛成本”。婚姻就是這樣,若過下去是“合作”,分開來是“背叛”,是否違背當初的誓言,取決于什么呢?積極而陽光的說法:取決于哪種方式會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現實而冷酷的說法:取決于哪種方式讓我們的違約成本更高。
現實場景中,存在著很多爭議不斷的婚姻行為,比如婚前協議約定房產歸屬,夫妻AA制分攤育兒開支,甚至雇傭“婚姻咨詢師”制定合作章程等,這些其實都是基于婚姻契約其實是一份不完全契約。不完全契約理論:由于人的理性有限性、未來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等因素,明晰所有權利的成本過高,因此擬定完全契約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我們所擬定的契約基本上都是不完全契約,包括婚姻契約。所以需要我們通過動態博弈,不斷地調整權利和義務,來完善這份契約,簡而言之:補丁要隨時打!例如:全職媽媽通過掌握家庭財務信息,對沖“家務勞動價值被低估”的風險。
《折腰》中,小喬留居魏家成為“人質”,魏劭則通過共享軍事情報建立互信,相當于在博弈中設置“抵押品”。當所有家族選擇“聯手行動”而非“互相征伐”時,局勢進入穩定狀態——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策略(如突然撤軍)都會招致更大損失。婚姻也不過如此,我們都保留著添加“補充條款”的權利,讓“背叛”那個人承受“違約”的不可能承受之重!
小喬初入魏家時,通過破解糧草危機、調和部族矛盾,讓魏劭感受到她并非“政治花瓶”,而是“智慧盟友”;魏劭則借戰功展示軍事實力,鞏固“保護者”人設。他們向對方傳遞的是愛意嗎?很明顯不是,其實他們是在傳遞一種信號,一種與愛無關但與婚姻有關的信號。
分離均衡,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不同類型的參與者通過主動發送不同的信號,讓對方能夠清晰區分它們的類型,最終實現市場有效匹配。說白了就是,奢侈品要告訴消費者它為什么這么貴!孤品要告訴買家它是獨一份!有效信號必須具備“模仿門檻”,例如:小喬的謀略需真才實學支撐,魏劭的軍功依賴實打實的勝仗,這才能使得那些僅靠美貌或謊報戰功的虛假聯姻者難以偽裝。承諾和行為都是一種信號,告訴對方:我很搶手,你不虧!
既然有真信號,自然也有假信號,當代婚戀中更心累,需要隨時和“濾鏡”博弈!社交軟件照片精修、朋友圈打造“精英人設”、相親局謊稱年薪百萬。當虛假信號泛濫,優質個體可能退出市場,現在你知道為什么大家都反應相親局不可靠譜了吧?所以我們需要通過更長的“信號”觀測程序,來充分釋放信號和驗證信號。比如雙人旅行——測試消費觀;比如見家長——考察原生家庭;比如合買寵物——共同投資行為等等,逐步拆解對方“人設”背后的真實信號。
察勢者智,順勢者贏。打贏婚姻這場仗,信息戰是我們必須要拿下的第一場戰役!
從經濟學邏輯出發,我們不妨將“婚姻”視為一種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合伙制企業,從《折腰》的權謀聯姻到現代婚戀的算法匹配,經濟學原理始終如幽靈般縈繞其間。
供需法則劃定交易邊界(婚姻準入),博弈論規范合作規則(婚姻契約),信號理論破解信息迷霧(婚姻欺詐) ——這些冷峻的公式,似乎將浪漫徹底解構為“利益計算”。但最高級的“效用”或許在于,兩個人在漫長博弈中,終于學會將對方的幸福納入自己的效用函數。畢竟,經濟學教會我們如何計算,而愛情,教會我們何時不必計算。
編輯:Yuri
撰文:魚龍曼衍
排版:Julia
設計:姜黑勒久
圖源:豆瓣、新浪微博、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