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11字 | 閱讀需4分鐘
冬日里踩進一雙毛茸茸的雪地靴
立刻能從腳底暖到心窩
可誰能想到——
三千多年前,生活在青海河湟的先民
早就擁有了自己的“高原限定款”
靴子作為“胡服”的典型元素傳入中原
一般認為始于戰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
而柳灣墓地條紋彩陶靴的發現表明
短靿靴的雛形在青海河湟地區就已存在
甚至早于北方草原
在青海省博物館的展柜內
一只微縮版的條紋彩陶靴靜靜陳列
熟悉的美拉德配色
(注:源于食物加熱褐變的暖棕色調)
古樸中透著幾分不動聲色的時尚
像極了今天人們所穿的雪地靴
▲出土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高廟鎮柳灣遺址條紋彩陶靴,距今約3600—2800年,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古老、最成熟的靴子造型。(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黃河出星宿 萬水下昆侖
三千多年前,居住在黃河之源的先民
靠著這樣一雙結實耐寒的靴子跋山涉水
走出河湟谷地
走向更廣袤的大地
向北去,他們遇到馬背上的族群
金飾在陽光下閃耀,彎刀綴滿綠松石
當醇厚的馬奶酒入喉時
年輕的河湟人第一次懂得
美可以如此奔放不羈
向東行,連片的高大屋檐撞進視線
市集內,指尖滑過的冰涼織物
竟比家鄉最柔軟的獸皮還要輕盈
“阿媽應該喜歡這個名叫‘絲綢’的東西”
年輕的河湟人心想
▲AI制圖
江河牽東土,山川通西陲
在這片連通東西的紐帶之地
靴子走過的地方,向四面八方延伸
從羌中道到唐蕃古道
從青唐道到茶馬古道
一條條道路從草地與河谷間浮現
成為連接中原與西域的蓬勃動脈
博物館內
一枚色彩明亮的“狼噬牛金牌飾”
閃耀著野性的光芒
那是漢代匈奴人在青?;顒拥挠∮?/p>
簡潔的線條勾勒出動物搏斗的張力
成為漢代北方游牧文化進入河湟的有力見證
▲出土于青海省海北州祁連縣的“狼噬牛金牌飾”。靜謐繁茂的樹林、兇猛搏擊的狼和牛,構成了一幅動靜結合的生動畫面。(圖片來源:青海省博物館)
▲東漢西海安定瓦當,發現于西??す食莾?。瓦當直徑17厘米,細泥灰陶質,上有“西海安定元興元年作當”銘文。(圖片來源:青海省博物館)
璀璨金飾旁,瓦當上“西海安定”四字如鐘
那是兩漢的誓言,也是邊地的呼喚
公元4年,王莽懷“四海歸一”宏愿設西???/p>
東漢再修故城,瓦當始鑄
在屋檐下見證漢風與羌地的交織與碰撞
路與路交錯成網,風與風交匯成歌
商隊馱來茶葉,換走鹽巴和經書
唐卡色彩斑斕,銀器鏨刻異鄉紋樣
那些看似偏遠的驛站與關隘
卻是多元文化彼此理解的中途之地
正如青海省博物館的結束語所寫:
“青海歷史最重要的篇章其實是
青海以外區域的各種力量在此地沖撞交融時
青海承擔了怎樣角色和發揮了哪些功用
亦即青海的歷史‘不在’青?!?/p>
▲唐羽人瓦當,青海民和川口鎮出土。這種題材的瓦當在唐代并不多見,羽人形象應為西亞文化在青海的本土化。(圖片來源:青海省博物館)
她是紐帶
聯通農與牧、佛與道、中原與高原
她是節點
開放地接納,悄然地引導
在相遇中保有自我
在融合中生出新意——
這便是青海的氣度,也是她的命運
今日,那些靜默的器物依舊佇立:
連臂踏歌的彩陶盆
與今日仍在跳的“鍋莊舞”遙相呼應
展翼欲飛的瓦當羽人
仍在做著西亞和大唐相遇的綺夢
它們如同回音,將古老文明與當代青海緊密相連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宗日遺址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距今5000多年,生動描繪出一幅原始人群集體舞蹈的場景,與今天的“鍋莊舞”相似。(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大漠 草原 雪山
花兒 唐卡 青繡
共同繪就了大美青海、人文河湟的圖景
沿著這條代代相傳的脈絡追索
新時代的青海正以登高望遠的精神氣魄
鏗鏘前行!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