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是一座很高的山,但是是一座中國無可替代的歷史山、文化山、政治山。
01
五岳的概念,不僅是地理名稱,還象征著國土和疆域。
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統治者選定五座名山,就像撐起帝國江山巨帳的擎天柱,打上國家四方上下地理坐標的烙印。
傳說中,大禹治水所走過的路,被稱為禹跡,而這禹跡所劃定的疆域,被后人稱之為“九州”。
九州之東,為青、徐、兗州,超過1000米的高山一共有六座:
泰山(1533米)、蒙山(1156米)、嶗山(1133米)、魯山(1108米)、沂山(1032米)、徂徠山(1027米)
這里面除了嶗山以外,都集中于魯中南山區。
整個魯中山區在平原之上,拔地而起,山巒連綿,雄偉壯觀,群山中,泰山高出一頭,以泰山作為東岳,當之無愧。
02
離泰山不遠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4500年)所在地,曾出土過一口酒器,上面刻有一個符號,如同山上日出,有人說是最早的文字——“旦”,有人說自上而下是“日、云、山”,有人則說是“日、月、山”。
大汶口文化晚期符號之一
山東莒縣文心廣場“日月山”雕塑
無論哪一說法,都認同這是日出的景觀,體現了古人對太陽的崇拜情結。
太陽象征光明。
太陽升起,驅散了暗夜里隱藏在密林中目露兇光的豺狼虎豹,帶來了肌膚上的溫暖感覺,在陽光之下,萬物復蘇、生長,古人難以解釋這種神秘力量,不禁引起無限遐想。
難怪乎,杜甫登泰山,感慨山勢與天地陰晴的雄渾變化,寫下“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的千古名句。
今天,我們登泰山也必要看日出,其實也是太陽崇拜情結的現代延續。
而太陽升起的地方——東方,被視為尊上,貴為五方之首,所以,和東有關的詞,一般都是好詞,如紫氣東來、東皇太一、東道主、東方紅、東風壓倒西風。
所有方位一起說的時候,我們習慣說東西南北或者東南西北,東總是在最前面。
五方,東為首,自然而然,五岳,東岳為首。
03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北辛文化成為齊魯文化的源頭。
齊魯文化的形成,起于周分封的齊、魯兩個大國。
齊國,以臨淄為都,以管仲為相,“稷下學宮”吸天下之英才,面海背山,坐擁魚鹽之利,成為春秋第一霸。
魯國,推禮樂,傳承周文化,世人皆稱“周禮盡在魯矣”。
齊魯大地,在孔子、管子、墨子、孫子、孟子、曾子、晏子、左丘明、魯班等一批文化巨人的影響下,齊文化和魯文化不斷交流、融合,形成齊魯文化。
齊魯文化的地理中心,就是山東的南北分界線——泰山。
04
在沒有航拍技術的古代,天子的天下,怎么看看得最遠、最全?
當然是站在山上看。
帝王跋山涉水,立廟刻碑,就像貓狗撒尿,宣示主權和領土完整。
傳說,上古帝王封禪泰山有七十二個。
《史記》有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
沒去名山封禪過,都不好意思說是當皇帝的。
如果能去泰山封禪,那可是能吹幾千年的莫大榮耀。
在泰山上筑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
在泰山下梁父等小山上辟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
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后,能讓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
秦始皇五次出巡,最喜歡去山東,一共去了三次。
在第二次出巡時,封禪泰山,留下泰山最早的刻石,現存泰山下的岱廟。
秦泰山刻石(李斯書)僅存七字完整
歷代帝王中,不乏秦始皇的粉絲,紛紛來泰山封禪,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攜武瞾)、唐玄宗、宋真宗,還有一個封禪未遂的唐太宗。
05
孔子登泰山,《孟子》中有記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泰山腳下,有個“孔子登臨處”,旁邊的石碑上寫著“登高必自”出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意思是,想往高處攀登都得從低處開始起步。
這與喬布斯那句名言“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永不滿足,埋頭做事,仔細想想,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孔子登臨處(石坊為明嘉靖始建)
孔子不止一次登泰山。
《禮記.檀弓》載:“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慨嘆“苛政猛于虎”。
現在,在泰山紅門以東,有一小山坡,留下虎山這一地名,還修建了水庫建了公園,相傳就是當年孔子感慨之處,這里是我兒時常去游玩的地方。
還有一次,孔子和顏回一起登山,爬到山頂,二人極目遠望。
孔子問顏回有沒有看到吳昌門,顏回遠眺了一會兒,回答說:“看到了。”
孔子又問道:“門外有什么東西?”
顏回答道:“門外有一匹練,前面有一束生藍?!?/p>
練是潔白的熟絹,生藍是草料。
孔子聽了笑他眼花:“那不是一匹練,那是一匹白馬在吃草呢!”
這就是吳門白馬的典故。(相傳,這就是“馬”和“練”的量詞單位都用“匹”的由來)
孔子、顏淵登魯東山,望吳昌門。淵曰:'見一匹練,前有生籃。'子曰:'白馬蘆蒭也。'
——《韓詩外傳》
孔子臨終,自知已日薄西山,想到顏回、子路相繼死去,唱出“泰山其頹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最后歌聲,把自己的生死與泰山聯在一 起,足見泰山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孔子對泰山的影響是深遠的。
泰山以東的夾谷之會,是儒家政治的成功范例;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對人地相關性的積極探討;
孔子一步步拾級而上,登頂觀天下,讓歷朝歷代士大夫紛紛效仿;
孔子在泰山活動的傳說、遺跡,另李白杜甫等無數文人騷客憑吊感懷……
06
雖然中國的疆域早已突破了先秦“九州”的范圍,也不斷有更高的山、更美的山被人發現、了解、征服,但是,這些都無法撼動泰山在中華文化上的地位。
它是齊魯文化乃至華夏文化的縮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祝愿泰山越來越美,老家泰安越來越好,就像你的名字一樣——國泰民安。
▼今日推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