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律師瞿澤林在孟羽童的評論區留言,“針對部分網絡用戶多次故意捏造關于孟羽童的黃謠,杭州警方已經立案。互聯網并非法外之地,請大家不傳謠、不信謠,共建網絡文明!”目前,該條評論已置頂。
董明珠和前秘書孟羽童關系的浮沉,一直是網絡熱點。5月23日,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和孟羽童在“格力明珠精選”直播間合體直播,引發關注。這是自2023年孟羽童離開格力之后雙方首次合作,給人帶來冰釋前嫌的既視感。
然而,高關注度之下,既有人文風景,也有網絡暗流。一些網絡用戶利用孟羽童的人氣,大造黃謠,任性傳播,令人十分驚詫。
相對而言,在諸多謠言中,黃謠更具傷害性。黃謠“立意”卑劣,出手兇狠,招招指向受害者的“軟肋”。有的黃謠利用受害者包括照片、電話在內的部分真實信息,肆意編排、惡意想象,且利用人性的弱點極力擴散黃謠,令人防不勝防。
憑空而來的黃謠,既影響當事人的聲譽,也擾亂其工作和生活秩序,影響可想而知。由于此類現象頻頻出現,在互聯網卷起一股股污濁之氣,嚴重沖擊著清朗的網絡環境,不能不讓人高度警覺。
對此行為,絕不能慣著。警方及時立案的態度說明,造黃謠的行為必被清查,造黃謠者必遭嚴懲。這對于心懷公平正義者,是莫大的安慰。
懲治黃謠,還有其他路徑。同日的另一條消息,做出了示范:高中女生被同學造黃謠,造謠者因真誠悔過未被追責,而前期未主動攔截、收到投訴后又未及時下架侵權內容的網絡平臺,被北京互聯網法院判處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8000元。
此案例說明,針對黃謠的治理,需多方合作、形成合力。
受害者當勇敢拿起法律武器,向黃謠制造者大聲說“不”,使其付出沉重代價。2023年7月,百萬粉絲網紅“小雪”針對黃謠報警和起訴后,造謠者被行拘。事實說明,造謠者雖然躲在暗處,但并非擁有“隱形”神功,沒有查不到的理由。對平臺而言,當負起加強技術防范、依規監管的主體責任,任何馬虎、放任行為,都可能被追究責任。而對于“圍觀者”而言,秉持客觀公正立場,拒絕隨意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避免成為造謠利益鏈的幫兇,也是基本要求。對有關部門而言,強化監督監管體系,為受害者撐腰,是題中應有之義。
種種跡象表明,黃謠總是無差別地襲擾目標人群。無論是知名人士還是不具知名度的人,都可能成為黃謠的攻擊對象。換言之,黃謠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唯有堅決鏟除黃謠滋生的土壤,擊碎黃謠傳播鏈,提高造謠的違法犯罪成本,方能真正獲得安全感。
現代快報/現代+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