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導:引江濟淮工程作為國家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在 2025 年 5 月針對皖北地區旱情,通過科學調度向淮河干流調水 1.18 億立方米,全力保障夏種抗旱及城鄉用水需求。
調水背景與工程支撐
面對 2025 年安徽省降雨較常年偏少五成的嚴峻旱情,皖北地區特別是亳州、阜陽等地出現河湖水位下降、農田墑情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夏種和居民生活用水。
引江濟淮工程作為安徽基礎設施建設 “一號工程”,利用菜子湖線路引調長江水,通過派河口泵站、蜀山泵站等關鍵節點,經東淝閘向淮河干流實施應急調水,有效緩解了淮河干流、西淝河沿線 12 個市縣區的用水緊張。
這一調水行動是工程自 2023 年試通水以來,首次在夏種關鍵期大規模發揮抗旱功能,體現了工程 “應急保供” 的戰略價值。
調水實施與成效
此次調水從 5 月 2 日啟動,至 5 月 12 日完成 1.18 億立方米輸水任務,重點保障了亳州、阜陽等糧食主產區的灌溉需求。例如,亳州市通過調水使城南水庫水位回升至 35.3 米,可滿足城區 7 天應急供水;阜陽市通過調水抬升茨淮新河水位,保障了插花閘下游阜陽第二水廠的取水安全。
同時,工程沿線蜀山泵站累計抽水 1.9 億立方米,不僅保障了合肥等城市供水,還為巢湖生態補水提供了支撐。
截至 5 月底,引江濟淮工程 2025 年已累計調水超 11 億立方米,相當于 2 個佛子嶺水庫的庫容,有力緩解了皖北地區 “靠天吃飯” 的困境。
工程體系與協同調度
引江濟淮工程與淠史杭灌區、駟馬山引江工程、淮水北調工程共同構成安徽 “四橫三縱” 水網主骨架。
此次抗旱中,四大工程聯動調水:淠史杭灌區通過六大水庫群聯合調度,向合肥、六安等地供水 6.3 億立方米;淮水北調工程向淮北、宿州調水 1.4 億立方米;駟馬山引江工程向滁州、合肥輸送長江水 1.57 億立方米。
這種跨流域協同調度機制,使安徽在旱情期間累計調水 11.64 億立方米,形成 “外水內補、多源共濟” 的抗旱格局。
長期效益與生態考量
工程長期效益顯著: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二期工程全面推進,預計 2025 年底部分口門通水后,將進一步擴大皖北地區引調水覆蓋范圍。例如,二期淮水北調延伸段王樓取水泵站建成后,可新增供水能力 14 立方米 / 秒,為皖北 28 個縣區 3000 萬人口提供穩定水源。
在生態方面,工程通過林草帶建設、底棲生境修復等措施,已增加濕地面積約 120 平方公里,并通過科學調度保障淮河干支流生態流量達標率超 90%。
目前,針對巢湖水質的累積性影響研究正在開展,旨在通過優化引排水方案,實現供水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未來展望與風險應對
當前正值農作物灌溉關鍵期,安徽省引江濟淮集團將繼續強化工程監測與科學調度,確保防汛抗旱兩手抓。同時,二期工程加速推進,如沙潁河線潁上站、渦河線蒙城站等重點項目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預計 2025 年底前具備通水條件,屆時皖北地區抗旱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針對可能出現的旱澇急轉風險,工程沿線已建立水位預警系統,儲備應急排澇設備,確保供水安全與防洪安全。
此次抗旱調水不僅是引江濟淮工程 “解渴皖北” 的生動實踐,更標志著安徽現代水網體系在應對極端氣候中的成熟應用。
隨著二期工程全面建成,這一 “江淮牽手” 的世紀工程將持續發揮綜合效益,為皖北地區糧食安全、生態改善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