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帥和大將雖然都是軍銜,但在稱呼上是截然不同。
大將的定義在軍內,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而元帥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可以說,十大元帥是屬于國家的元帥。
其實,打仗不是單純的打仗問題,毛主席曾經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一刻也離不了政治。因此,打仗其實就是政治問題,打來打去其實最終都是要在政治的框架內解決。
如果只是單純地會打仗,只能是在軍事方面取勝,但這不是根本上的勝利,單純會打仗的人,最高能夠獲取大將軍銜。比如粟裕,他以一己之力加速了解放戰爭的進程,他的戰功已然超過了很多元帥,然而,粟裕卻只能評為大將。
因為軍事的背后是政治,必須要在政治方面運籌帷幄,才能進入中央決策圈,以政治的思維指導軍事的發展。
我軍的最高指揮決策機構是中央軍委,他們是全軍發展的決策核心圈,他們考慮的不是怎么打贏的問題,而是考慮怎么樣讓打仗服務于政治。也唯有成為軍委委員,才算是人民軍隊的領導者。
一個將領如果在1945年或1954年這兩屆沒有成為中央軍委委員,就不會被授予元帥軍銜。因為如果不是人民軍隊的領導者,授予元帥沒有說服力。
那怎么樣才能夠成為軍委委員呢?我們仔細觀察,發現1945年或1954年這兩屆軍委委員,他們最出色的不是軍事能力,反而是其他能力。
他們具備相當的爆兵能力,可以源源不斷地組織相當規模的士兵。比如:賀龍元帥在南昌起義后,創建湘鄂根據地,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又拉起了一支萬余人的部隊;又比如:徐向前元帥在鄂豫皖根據地指導軍事斗爭的時候,鄂東地區的紅11軍雖然說是一個軍,實際不過300多人,最后隊伍越打越壯大,后來發展到了4萬人,成為一支重要的紅軍隊伍。
他們具備創立或者經營根據地的能力,可以落實土改,建立基礎政權組織,發展農業、簡單工業和金融體系,為地方政權提供干部人才。比如林總在東北發展,最后四野可以貢獻出了大量富有能力的領導干部,響應中央的號召,離開軍隊,到了地方工作;又比如羅帥經營山東根據地,到抗戰勝利時建成我軍最大抗日根據地,覆蓋3500萬人口,成為八路軍核心戰略區。
這一類型的能力超越軍事的,屬于政治范疇,這才是我黨取得軍事勝利的基礎。
可以說,一個將領沒有這些能力和成績,就進不了中央軍委,也和元帥無緣。
因此,元帥以下軍銜單純軍事能力和戰果就可以獲得,元帥則在另一個維度,他們必須在政治范疇有巨大貢獻,能夠作出對國家和人民軍隊發展有長遠意義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