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在方寸之間的精微世界,南昌大學附屬眼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主任醫師游志鵬用精湛醫術為無數患者撥開“迷霧”。成為一名“極致的追光者”是他畢生的追求,他也是如此踐行的。
健康報:多年從醫路,有哪些瞬間令您覺得選擇這份職業意義非凡?能否分享一下這些瞬間背后的故事?
游志鵬:2022年6月,我接診了一名59歲的男性患者。這名患者左眼突然眼前出現大片黑影,經檢查后,確診為難治性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且黃斑區已出現大范圍視網膜下出血。
更令人揪心的是,患者的右眼在7年前因相同病癥已永久失明。他緊攥檢查報告,聲音哽咽著對我說:“游醫生,這是我最后的希望了!”我能清晰感受到,患者對永久失去光明的那份極度恐懼。
這個病以往只能依靠玻璃體腔注射藥物控制病情,治療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且由于患者黃斑區視網膜下積血較多,如果依靠自行吸收,血液中的含鐵血黃素對視網膜有毒性作用,視力很難恢復,還有可能出現出血擴大,造成永久失明。
一邊是患者的眼健康,一邊是手術可能帶來的風險。頂著壓力,我決定為患者嘗試使用超微針進行視網膜下注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溶血的創新治療方案。當時,該方案在國內僅有個別施行先例。
手術充滿了挑戰,既要精準穿透頭發絲般纖細的視網膜層次,又要避免損傷脆弱的感光細胞層。術前,我和團隊查閱了大量文獻,反復推演手術路徑,制定周詳的手術方案。最終手術順利完成。患者術后半年來復診時,視力恢復并穩定在0.8。他臉上洋溢著重獲光明的喜悅,向我們深鞠了一躬。
這次成功的手術,不僅見證了現代超微創顯微外科的奇跡,更讓我深切體會到,醫者的勇氣背后是用專業筑起希望燈塔的智慧與擔當。
我想,作為一名眼科醫生,每當看著患者被攙扶著進來,經過我們精心的治療,自信地走出去,我就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
健康報:在醫院里,您耐心細致地對待每名患者;在醫院外,您常常帶領團隊深入基層,進行義診、手術和科普教育。您還承擔著醫院管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重任。您是如何做好這些工作的呢?
游志鵬:周二、周四上午出門診,周一、三、五主刀手術,日常還有行政、科研、教學工作……我的一周,的確每天都忙碌且充實。只要對患者有益,一切就都值得。
今年是我從事眼科臨床與科研工作的第30年,我始終銘記著初入行時老師的教誨:“醫生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患者身上。”對我來說,患者找我們就是對我們的信任,我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不管再忙,我們都要抱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態度,努力滿足每一名患者對光明的渴望。
也是秉持著這份初心,10余年來,不論刮風下雨,我堅持每天早上6點半到醫院查房。看到患者能順利出院、早點回家,我心中就有一種很強的成就感。
讓患者就醫更方便、更省心,來到我們醫院能感受到溫暖,一直是我的初衷。作為醫院管理者,我的工作圍繞兩個核心展開——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優化服務流程,以技術創新為引擎提升診療水平。所以,我們構建了“全周期診療服務體系”:在門診環節推出診間預約、跨科聯約、復診直約的“三約聯動”機制,讓患者就診效率大幅提升;在住院環節打造集手續辦理、術前檢查、健康指導、手術預約于一體的一站式入院模式。
從業多年,我深知對眼部疾病來說,早期篩查、診斷和干預非常重要。為此,我定期組織專家團隊深入基層,遠赴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開展白內障手術和防盲治盲工作。我們也在江西省率先開展了基層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建檔工作,各類眼病篩查工作有序進行。此外,我們積極組織援非工作,在援建中乍眼科中心的基礎上,通過專家常駐、“援乍光明行”、財物捐贈、技術指導、帶教培訓、國際交流等“醫療援外組合拳”模式,幫助當地建立規范化診療體系,變“輸血”為“造血”,實現從“手術援助”到“體系構建”的跨越。
對我來說,工作不會停歇。未來,我將繼續與同行們攜手,用專業與溫度點亮更多患者的希望之光。
健康報:“白求恩獎章”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
游志鵬:應該說,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屬于每一名為光明事業默默奉獻的同道中人,是對我和我們團隊的最大肯定。
眼科學的發展永無止境,我也一直在不斷學習新技術、研究新方法,致力于前沿技術的引進與應用。2020年,我們在江西省內率先開展27G微切口玻璃體切割術;2022年,我們使用41G/48G超精微針進行黃斑區視網膜下注射t-PA與平衡鹽溶液(BSS)技術,治療難治性黃斑下出血、黃斑水腫與黃斑裂孔等難治性眼底疾病;2023年,我們用48G超精微針向視網膜動脈及視網膜靜脈內注射tPA,治療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及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等危重病癥,填補了省內眼科超微技術的空白……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醫院的診療水平,也讓更多眼底病患者在省內就能看得好病。
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眼底病是眼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座“珠峰”,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比平時多數倍的努力。我既然選擇了這個研究方向,就要全力以赴。
人才是學科發展的基礎。這些年,我培養了5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很多學生已成為眼科領域的專家或單位的技術骨干。作為江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江西省衛生系統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我始終堅持對基層中青年眼科醫師的培養,多次牽頭舉辦國家級及省級眼科繼續教育學習班及各類眼底病沙龍。只有這樣,眼科特別是眼底病學科的人才梯隊才能更好地建設起來,才能造福更多患者。
“針尖舞者,匠心護眼”是我的座右銘,成為一名“極致的追光者”是我畢生的追求,我時刻準備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去守護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文:健康報記者 段夢蘭
編輯:楊真宇
校對:李詩堯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