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糾結下去,也就不用糾結了。
保時捷今年很不好過,最近更是壞消息連連,銷量下滑、業績下降、股價下跌,而且截至目前沒什么好轉的跡象,但歸根究底其實就是兩件事——痛失中國有錢人和電動化轉型遲緩,而某種程度上這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因為后者事實上也離不開中國市場的助力。
所以保時捷的問題其實就是該如何在中國發展的問題,對于這件事,保時捷非常清楚,但是它很糾結,而這種“糾結”在產業變革的關鍵階段是致命的,轉型窗口正在關閉,保時捷如果還想不明白,結果基本就是注定的了。
那么保時捷到底在“糾結”什么?
保住了價格,沒保住利潤
保時捷當前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銷量下滑,以及由此帶來的業績下降,而最大的拖累是曾經長期作為其利潤奶牛的中國市場。其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就是保量還是保價的難題,保時捷明顯選擇了后者,但現實似乎是保住了價格,沒保住利潤。
2024年,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繼續下滑至5.69萬輛,同比下降28%,對照其在中國市場巔峰時期(2021年9.57萬輛)的銷量已經縮水了40%,這也讓中國市場從保時捷的全球第一大市場降至第三。
2025年一季度,下滑還在繼續,中國市場交付量大幅下滑42%至9471輛。歐洲交付量也下降了10%,這兩大市場的下滑導致保時捷一季度全球銷量同比下降8%,實現7.15萬輛。
業績的同步下滑在預料之中,2025年一季度,保時捷營業收入88.6億歐元,同比下降1.7%;銷售利潤7.6億歐元,同比下降40.6%;銷售回報率降至8.6%,而去年同期這一數據為14.2%;汽車業務運營現金流減少了9100萬歐元。
作為全球最賺錢的汽車品牌之一,保時捷的銷售回報率長期在15%以上,這是一個令BBA無比艷羨的水平,然而保時捷一季度的銷售回報率已經跌至了10%以內,而且據保時捷的2025財年展望,其銷售回報率從此前預期的10%-12%下調至6.5%-8.5%。
作為對比,前不久發布了一季報的吉利汽車表示,其銷售回報率已經提升到了4.8%的水平,而大眾汽車(大眾+斯柯達)2024年的銷售回報率在5%左右,僅比保時捷今年預期的全年銷售回報率低了1.5個百分點到3.5個百分點。
一個豪華品牌銷售回報率已經到了一個大眾化品牌的水平,這生意已經不是個好生意了,而這還是保時捷堅持不走“以價換量”路線的結果,所以殘酷的現實是,保時捷所謂“保價不保量”的策略并沒有達到真正保持品牌利潤的作用。
至于有沒有保住品牌調性,目前也很難下結論。畢竟從保時捷的銷售結構看,其銷售主力是Macan和Cayenne這兩臺10萬美金級別的車型,這兩臺車去年貢獻了品牌近六成的銷量,這兩臺車目前在中國市場銷量不振的現狀,還真說不好是拉低還是保住了保時捷的品牌調性。
當然,保時捷沒保住利潤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轉型投入太大,電動車實現規模化之前“賣一輛虧一輛”的規律誰都無法避免,哪怕是高溢價的保時捷也不行。
能保住獨特性,保不住轉型效率
如果說經營上“保量還是保價”的糾結還不是最致命的,因為如果保時捷后續轉型成績優異,依然可以重回“有量又有價”的軌道,那轉型上“獨特性和轉型效率”的糾結,則更為致命。
在傳統車企中,保時捷算是轉型比較激進的,它也愿意以“電動車創新先鋒”自居,但現實是保時捷正在面臨轉型遲緩的問題。
一方面,保時捷旗艦純電車型Taycan銷量暴跌,2024年全球銷售2萬輛,同比下滑49%,是其所有車型中下滑幅度最大的;而純電Macan雖然去年銷售了1.8萬輛,但想替代Macan的銷量,并實現增長,目前看并不樂觀。
銷量下滑原因,既有全球電動車市場需求疲軟,也有Taycan競爭力下降的原因,比如充電效率、智能座艙,可問題是保時捷對于這兩重原因都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保時捷后續轉型動作出現了明顯的斷檔和變形,因為號稱“歐洲供應鏈之光”的動力電池企業Northvolt在2024年11月宣告破產,以及與供應商Valmet Automotive之間并不順暢的合作,導致保時捷電動718不得不將原本2026年上市的計劃推遲到2027年。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與新的網絡安全法規沖突,現款燃油版718將被迫在2025年底停產,本來有電動718可以無縫銜接,現在只能面臨一段時間的產品空白期了。同樣的影響也會出現在電動Cayman和保時捷花了數年時間研發的全尺寸電動SUV(K1)上,有報道稱這款SUV原定于2027年上市,現在要延遲至2030年。
保時捷最初的計劃是到2025年,純電動車和插混車占到總銷量的50%,2030年實現純電動車占總銷量的80%,然而實際進度嚴重落后于這一目標,為了保證盈利,并為電動化轉型持續投入,保時捷不得不重新開始研發新的內燃機。
這種策略搖擺不止傷害了保時捷的品牌,更帶來了實際的損失。因電動化進程放緩,保時捷決定對電池業務進行戰略調整。此前由其全資子公司Cellforce Group GmbH推進的高性能電池擴產計劃將不再獨立實施。基于此及其他電池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2025財年特殊費用總額將從8億歐元增至13億歐元。
問題很明確也很嚴重,但“糾結”的保時捷依然無法做出改變,如果想要完成轉型,以保時捷為代表的外資品牌,幾乎只有深度擁抱中國產業鏈一個選擇,這種“深度擁抱”不是簡單的擴大中國本地研發團隊、加深與中國供應商合作深度就能達到的,而是必須全面接受中國產業鏈,否則效率、成本、技術體驗都無法確保有足夠的競爭力。
激進一點看,這或許需要保時捷國產,可惜這勢必會極大影響保時捷的品牌調性,這是想要保持品牌獨特性的保時捷所無法接受的。
寫在最后
保時捷困境的本質是歐洲汽車工業體系與中國技術生態的代際沖突。當中國新能源車在三電系統、智能網聯、智能制造三個維度完成技術閉環時,傳統豪華品牌面臨"降維打擊"。這場博弈的終局可能是:要么接受技術附庸地位,要么固守小眾市場喪失規模效應。
保時捷的"糾結",實則是整個歐洲汽車產業命運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