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57歲的民族樂器大師華彥鈞(阿炳),因病去世,雖然他生前留下6首傳世之作,但他的私生活卻飽受世人非議。
說起華彥鈞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比較陌生,即便是從事音樂藝術的創作者,對這個名字也不一定熟悉。
但他還有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叫“阿炳”,是二胡演奏藝術的一代宗師。
他創作的經典曲目《二泉映月》,不僅入選了“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之列,甚至還被衛星帶上了浩瀚的宇宙在太空中播放。
阿炳是江蘇無錫人,出生于1893年,是道士和寡婦的私生子。
他的母親叫吳阿芬,是個天生麗質的漂亮姑娘,但是因為家里窮,被嫁進無錫的富戶秦家給二少爺沖喜。
秦二少得的是肺癆,用現在的話說得的是“實病”,必須得采用正確的藥物治療手段。
可是那個時候的人比較愚昧,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沒有效果之后,就把希望寄托到了怪力亂神,想要通過舉辦一件大喜事來擺脫病魔的糾纏。
吳阿芬嫁到秦家之后,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對丈夫的病情沒有一點裨益,秦二少還是很快就去世了。
這種愚昧的行徑,害得不僅是秦二少一個人,連吳阿芬的清白也毀于一旦。
丈夫病逝后,她甚至還成了秦家人口中的“災星”,飽受冷眼、非議和指摘。
但那個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社會大環境就是如此,一個弱女子根本難以與世俗對抗,在秦家人的威壓下也只能認命。
秦二少死后,秦家人請雷尊殿的道士華清和到家里做法。
華清和不僅是個道士,還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樂曲創作者,對于民族樂器很是精通。
他受邀前往秦家的時候,一路上聽聞了許多議論,大都是貶斥苦主吳阿芬的種種不是。
可是到了秦家之后,他通過暗中觀察,發現吳阿芬并沒有人們口中說的那么不堪,而是個溫柔、漂亮、賢惠的姑娘。
在秦家做法的那幾天,他對吳阿芬不禁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憐憫與同情,半夜里還會悄悄給獨自守靈的吳阿芬送熱水和食物。
感情這種東西很難說得清楚,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善舉,就能點燃兩人心中炙熱的感情。
后來,在秦家飽受冷眼冷遇的吳阿芬,經常去雷尊殿給丈夫上香。
一來二去,她和華清和也越走越近,很快兩個人就突破了底線,在生活上有了夫妻之實。
兩年后,吳阿芬生下了一個男孩兒,這本來是一件讓秦家很丟人的事情。
但是秦家一看是個男孩,覺得只要自家人不往外面瞎嚷嚷,孩子就能成為秦二少的血脈傳承,于是就想盡辦法逼迫吳阿芬母子回了秦家。
到了秦家之后,吳阿芬母子的境況還跟之前一樣,沒幾年吳阿芬丟下年幼的兒子抑郁而終了。
得知吳阿芬病逝后,華清和就以道館的名義領養了孩子,起了個名字叫華彥鈞,也就是后來的阿炳。
阿炳年輕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只以為華清和是自己的“師傅”,在師傅的潛心教導下學習樂器。
在長相和樂器方面,他倒是遺傳了父母的優良基因,不僅長得白白凈凈地很帥氣,樂器上的技藝也很高,年紀不大就成了當地人口中的“小天師”。
直到華清和染上了重病,才在彌留之際把25歲的阿炳喊到了床前,坦白了自己當年和吳阿芬之間的事情,挑明了兩人的父子關系。
華清和病逝后,阿炳成了雷尊殿的新主人。
但復雜的身世,也讓他的心里面有了陰影,為了緩解心中的苦悶逐漸墮落,不僅在居心叵測者的引誘下染上了大煙,還癡迷于花街柳巷徹夜不歸。
凡事都有個度,偶爾小小的放縱一把還釀不成大禍,但是天天放縱可不就不一樣了,傷人傷身也是必然的結果。
果不其然,由于阿炳不知節制,沒多久就中了招兒,最終導致雙目失明流落街頭。
他又是個頗有志氣的人,流落街頭之后卻拒絕好心人的施舍,靠著拉二胡沿街賣藝勉強維持生計。
無錫解放后,阿炳被送去強制戒煙,回到家里也不再沿街賣藝。
但他的二胡技藝畢竟早已聲名遠播,后來被中央音樂學院錄下了《二泉映月》《聽松》等6首經典傳世曲目。
1950年12月,阿炳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不管怎么說,無論世人對阿炳有怎樣的非議,但他在樂器上取得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無愧為二胡演奏藝術的一代宗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