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決定不等了,重啟東海油氣田開發,并在中日海域中間線中國一側建設新構造物,日本卻對此提出強烈抗議,指責中國違反了此前兩國達成的共識,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本近期一向主動緩和中日關系,為何突然變臉了?
中日東海爭議
東海是位于我國與韓國、日本之間的太平洋邊緣海,北以我國長江北岸的啟東角至韓國濟州島西南角連線為界,這也是東海與黃海的界線,南至臺灣島南端的鵝鑾鼻與菲律賓呂宋島北端的巴坦群島連線,介于大陸與臺灣島之間的臺灣海峽,其主體部分屬于東海,包括我國南海十段線在臺灣島東側的第十段,實際上屬于東海范疇。東海西側則毗鄰我國大陸和臺灣島,行政區跨江蘇、上海、浙江、福建、臺灣以及廣東各省市,東側則有琉球群島,將東海與菲律賓海隔開,東北則以黃海東海界線與日本九州島的野姆崎角連線,與朝鮮海峽溝通。
整個東海南北長1300公里,東西寬740公里,總面積高達77.3萬平方公里。東海地底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屬于寬闊的大陸架,能夠占東海總面積的66.3%,大陸架在長江口外最寬,能夠達到600多公里,東部則是由海槽、島弧和弧前斜坡組成的大陸斜坡,面積占東海總面積的33.7%。
在東海方向上,中日長期存在海域劃界爭議,我國的主張是按照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以沖繩海槽為天然分界線,沖繩海槽本就是中日大陸架分界線,我國以此為依據劃分海域合情合理,并且這一主張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作為法理依據。但日本卻主張所謂中間線原則,也就是從我國浙江寧波至日本沖繩那霸市連線的中間線,這種主張上的分歧,導致中日在東海產生了專屬經濟區相互重疊問題,并且日本長期將我國釣魚島視為其“固有領土”,試圖以此擴大專屬經濟區范圍。
2004年中日就海權問題進行磋商,但因存在嚴重分歧,導致談判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直到2008年,作為階段性過渡措施,雙方簽署《關于中日東海問題的原則共識》,共同遵循“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
早期在東海劃界以及釣魚島問題上,日本表現消極,但近期兩國的關系卻出現了微妙的轉折。原因在于,美國新戰略政策的調整,以及一系列的關稅貿易政策,導致日本經濟面臨著重大壓力,日本需要加強與中國的聯系,達到平衡美日經貿矛盾的目的。
同時,在俄烏沖突背景下,全球能源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隨著沖突接近尾聲,嚴重依賴能源進口的日本,很可能再一次面臨全球能源波動的沖擊,并且隨著俄羅斯對開發遠東的重視,日本在遠東方向上,也很可能將面臨更大壓力。
對于日本來說,如今的中國綜合實力突飛猛進,美國長期建立的島鏈戰略正在失去作用,日本作為第一島鏈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感受到了來自中國強大的地緣震懾。在此情況下,與中國加強合作無疑是最符合日本當下利益的選擇。
但近日,日本外務省發布消息稱,發現中國正在兩國中間線附近的中國一側建設新海上構造物,如今數量已有19座,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局長對中國駐日大使館提出強烈抗議,表示對中國單方面推進開發舉措極為遺憾。
為何日本提出抗議?
日本之所以主張中間線劃分海域,主要便是為了獲得更多東海漁業油氣等資源,尤其是油氣資源。據數據顯示,東海已探明天然氣儲量高達700億立方米以上,專家曾估算,整個東海海域天然氣總儲量可能將超過8萬億立方米。
其中春曉、平湖等主要油氣田開發均位于中國主張的管轄海域內,但日本卻以所謂中間線提出抗議。
實際上平湖油氣田1999年便進入了生產階段,曾是長三角早期能源供應的重要來源,春曉油氣田則在2005年投產,日處理天然氣能夠達到910萬立方米。
其實按照2008年中日達成的原則共識,允許日本企業參與春曉油氣田開發,只是由于日本技術限制,一直未能參與東海的油氣開發。
如今隨著中國海洋勘探和開發技術的突飛猛進,開發東海油氣資源也是必然的事情,而我國在中間線中國一側建設任何設施,都是正當的,也完全符合國際法,更符合中日達成的共識。
而日本所謂的抗議,本質上還是為了以爭議為借口,試圖遏制中國在東海的合理開發活動,
但如今在東海上,中國已經占據了絕對主動權,即便日本呼吁盡快開展談判,面對東海豐富的油氣資源,我國也沒有理由無限期等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