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3 日,印度國防部智庫聯合作戰研究中心發布重磅報告,指控中國在印巴邊境沖突中向巴基斯坦提供衛星情報支持和防空系統部署,這一指控迅速成為印度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導火索。隨后,印度媒體披露政府正考慮無限期擱置重啟中印直航計劃,并威脅退出金磚國家組織。這一消息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激起層層漣漪。印度作為金磚國家重要成員,其立場的微妙變化不僅關乎該組織的未來走向,更折射出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治理體系中復雜的戰略定位與利益博弈。
戰略焦慮:中印競爭與地緣政治的雙重擠壓
印度對金磚機制的不滿早已有跡可循。2023 年南非金磚峰會前夕,印度就明確反對制定共同貨幣計劃,堅持優先強化盧比的地位,成為金磚國家推進本幣結算與金融自主的重要阻力。這種立場背后,是印度對自身在金磚機制中地位的深刻焦慮。盡管印度經濟近年來表現亮眼,2024 年 GDP 總量已達 3.85 萬億美元,在金磚國家中的比重快速提升至 12.8%,但中國仍以 18.94 萬億美元的總量占據金磚經濟總量的 63%,這種經濟實力的巨大差距使得印度在金磚內部始終面臨 "第二把手" 的身份困境。
地緣政治的考量進一步加劇了印度的不安。在印巴關系持續緊張的背景下,印度對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密切關系尤為敏感。此次印度國防部智庫報告指控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衛星情報支持,聲稱這種支持 "覆蓋了印度全境",盡管缺乏確鑿證據,但卻精準點燃了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印度學者甚至提出效仿退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先例,另起爐灶以擺脫 "矮中國一頭" 的困境。這種將國內政治情緒與國際合作機制掛鉤的做法,凸顯了印度在金磚框架內日益增長的戰略不安全感。
印度的焦慮還源于金磚機制的擴容進程。2024 年金磚國家進行了兩次擴員,沙特、阿聯酋、埃及等五個新成員國的加入使金磚國家數量增至十個。新成員國的加入不僅改變了金磚國家的力量對比,也為印度帶來了新的競爭壓力。特別是沙特作為中東重要產油國和伊斯蘭世界的領導力量,其加入可能在能源合作、反恐等議題上與印度形成競爭。印度原本希望借助金磚機制提升其在 "全球南方" 的領導地位,但擴容后的金磚國家更加多元化,印度的相對影響力反而可能被稀釋。
利益權衡:經濟依賴與戰略自主的艱難平衡
盡管印度威脅退出金磚的言論甚囂塵上,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一可能性極小。從經濟利益角度來看,金磚國家占全球 GDP 的 29%、人口的 46%,其新開發銀行已為成員國融資 350 億美元。印度作為主要受益國之一,若退出將失去這一重要融資渠道和發展中國家話語權平臺,對其經濟發展無疑將造成沉重打擊。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發達國家增長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等主要發達國家 2024 年實際增長率僅 1% 左右),金磚國家 5% 的平均增長率為印度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印度在金磚機制中的經濟利益還體現在貿易和投資領域。金磚國家貿易投資合作框架的建立,為印度企業開拓新興市場、吸引外資提供了重要平臺。2023 年金磚國家工商論壇吸引了來自五國的約 600 家企業參加,為各國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互動的平臺和網絡,有助于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強合作,發掘高附加值產品生產潛力,加強金融、農業和綠色能源等方面的合作。此外,金磚國家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也為印度科技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然而,印度在享受金磚機制帶來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面臨著戰略自主的挑戰。金磚國家強調 "三輪驅動" 合作(政治安全、經貿財金、人文交流),但在實際運作中,經濟合作往往占據主導地位。印度作為一個具有全球野心的地區大國,希望在金磚機制中獲得更多的政治話語權和安全合作空間。然而,金磚國家在政治安全領域的合作相對滯后,主要集中在反恐、網絡安全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在涉及成員國核心利益的地區沖突問題上難以形成統一立場。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印度在利用金磚機制提升其國際影響力時面臨瓶頸。
印度的戰略困境還體現在其外交政策的 "多向聯盟" 特性上。莫迪政府上臺后,印度外交政策由傳統的 "不結盟" 轉向 "多向聯盟",試圖在美、俄、中之間保持平衡,同時拓展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合作。這種外交策略使印度能夠在大國博弈中獲取更多利益,但也導致其在多邊機制中的立場常常搖擺不定。在金磚機制中,印度既希望借助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提升金磚國家的整體地位,又擔心中國在機制內的主導地位會削弱自身話語權;既想通過金磚機制擴大與俄羅斯的傳統合作,又不愿因與俄羅斯的密切關系而得罪美國。這種矛盾心態使得印度在金磚框架內的角色充滿復雜性。
機制重構:金磚國家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印度的 "退群" 威脅不僅考驗著金磚國家的凝聚力,也暴露了該機制面臨的深層次挑戰。首先,金磚國家內部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中國作為最大經濟體,在金磚國家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2024 年 GDP 占比 63%),而其他成員國的經濟規模相對較小。這種經濟實力的巨大差距導致金磚國家在決策過程中難以實現真正的平等協商,中國的意見往往具有更大影響力。印度等中等規模國家對此日益不滿,要求改革金磚機制的決策程序,增加中小國家的話語權。
其次,金磚國家在重大國際議題上的協調能力有待提升。盡管金磚國家多次呼吁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支持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但在實際行動中,成員國之間常常因各自利益分歧而難以形成統一立場。例如,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問題上,金磚國家雖然都支持擴大安理會代表性,但在具體方案上存在分歧。中國和俄羅斯支持巴西、印度和南非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但對于印度提出的 "四國集團"(G4)方案(印度、巴西、日本、德國聯合申請常任理事國席位),中國則持謹慎態度,擔心這會引發地區緊張局勢。
此外,金磚國家面臨著來自外部的壓力和挑戰。美國等西方國家將金磚國家視為 G7 的最大競爭對手,對金磚合作機制涉足其 "后院" 耿耿于懷,明里暗里逼迫其他國家 "選邊站隊"。阿根廷新任總統米萊宣布不加入金磚國家,就是在美國的各種威逼利誘下做出的選擇。這種外部干預不僅影響了金磚國家的擴員進程,也對現有成員國的立場產生了微妙影響。印度作為一個在美俄之間搖擺的國家,更容易受到這種外部壓力的影響。
然而,盡管面臨諸多挑戰,金磚國家的發展前景依然廣闊。首先,金磚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2024 年金磚國家 GDP 總量超過 30 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 29%,這一比重仍在穩步上升。隨著新成員國的加入和合作機制的不斷完善,金磚國家有望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其次,金磚國家在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新開發銀行已為成員國提供了超過 350 億美元的融資支持,應急儲備安排的建立也增強了成員國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這些金融合作機制的建立,為金磚國家擺脫對美元霸權的依賴、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奠定了基礎。
金磚國家在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也展現出巨大潛力。2024 年,中國提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旨在推動全球人工智能包容普惠發展,尤其是開展面向發展中國家的人工智能國際合作與援助。金磚國家還成立了數字經濟工作組,發展電子商務以協助發展中國家企業融入全球貿易體系、加快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和定制化轉型速度。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縮小 "全球南方" 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也為金磚國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了機遇。
面對印度的 "退群" 威脅,金磚國家需要采取積極措施化解分歧、增強凝聚力。首先,應進一步完善金磚機制的決策程序,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包容性,充分尊重各成員國的意見和關切。其次,應加強在政治安全領域的合作,建立更加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在涉及成員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形成統一立場。再次,應加快推進金融合作,擴大本幣結算規模,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增強金磚國家的金融自主性和抗風險能力。最后,應深化與 "全球南方" 國家的合作,將金磚機制打造成為發展中國家團結協作、共同發聲的重要平臺,提升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
對于印度而言,其在金磚機制中的角色定位需要重新審視。印度既是金磚國家的重要成員,也是 "全球南方" 的代表之一。印度應該認識到,退出金磚國家不僅會損害自身利益,也會削弱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力量。印度應該摒棄冷戰思維,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參與金磚合作,與其他成員國一道推動金磚機制的改革和發展。同時,印度也應該利用其在 G20 等多邊機制中的影響力(印度將于 2023-2025 年擔任 G20 輪值主席國),將 "全球南方" 國家的經濟金融優先議題納入國際議程,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和資源。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發展歷程表明,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挑戰和機遇。印度的 "退群" 威脅雖然給金磚機制帶來了短期的不確定性,但也為機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契機。只要金磚國家能夠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不斷創新合作方式和機制,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實現共同發展,為構建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國際秩序做出更大貢獻。正如金磚國家領導人在《德班宣言》中所強調的,金磚國家致力于 "逐步將金磚國家發展成為就全球經濟和政治領域的諸多重大問題進行日常和長期協調的全方位機制"。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中國、俄羅斯等大國的引領,也需要印度等中等國家的積極參與和貢獻。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的今天,金磚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