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明明你接觸的人越來越多,不管是微信里還是手機通訊錄里,但是,能跟你說得上話的人卻似乎越來越少了。
有時你或許也會陷入思考——我不討厭他們,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覺得沒有必要聯系,用不著打電話,更用不著參加飯局、聚會狂歡。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你活成了下面3種人,看看哪一個最符合當前的你。
一、享受獨處的“自由者”
什么人最容易成功?
答案告訴你,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最容易成功。
學習就是一個比誰更能耐得住寂寞的過程,耐不住寂寞的人,就會注意力不集中,吸收不到足夠的知識。
如果你享受獨處,在“孤單”中感受不到“孤獨”,那說明你已經體會到了另一種形式的“自由”。
心理學研究證明,獨處能降低激動、憤怒、焦躁等情緒,引發“失活效應”,讓人的心情歸于平靜。
為什么很多正向宗教都引導人去追求放空和安靜,就是這個道理。
學會享受獨處,不被周圍繁雜的事情所叨擾,真正體會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時候,才能不被情緒所裹挾陷入內耗。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失戀了,你一想起他就有一種窒息的感覺,你無法接受所愛之人的離去。
任何人只要陷入這種情緒,就會無法自拔,你也不想難過,但你控制不住。
可當你學會享受獨處,自我滿足的時候,這些情緒就很快成為過眼云煙;
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只有你自己,沉浸在對自己好的情緒中,會讓你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想必屏幕對面的讀者里,應該有很多人是學會了獨處的“自由者”,不妨來說一下你活得有多爽!
二、看透人際的“清醒者”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讓人不快樂的唯一因素,就是“人際交往”。
你當前所有煩惱的來源,也都是人際交往。
當你恐懼多余社交,或者完全不喜歡同外界聯系,也許你沒認識到,但事實已經證明,你成了看透人際交往的“清醒者”。
就像我前面說的,你也不是討厭誰,你甚至不討厭社交,但你就是不想。
這是因為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你并沒有從社交中獲得過有效的情感回饋和安全感。
既然社交不能讓你快樂,又為什么要社交?
關于安全感多說一點。
很多人不喜歡社交,是因為他無法讓這段友誼也好、愛情也好長治久安,他也沒有那么多精力去維系。
這本身就是缺乏“社交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在很多人眼里,朋友不再代表著友誼,而是一段關系進入你生活時所找的“借口”。
只是聊上幾句,下次見面又無話可說,看起來像是“朋友”,但我們都知道這只是無意義的社交而已。
現在的董明珠就是這種看透人際關系的“清醒者”,她曾在采訪中直言:“我退休以后,不需要有朋友來看望我?!?/p>
董明珠說這種話,是因為她知道朋友也有自己的事情,看望本身沒錯;
但卻不會給內心和生活增添新的顏色,與其“望山跑死馬”,不如享受屬于曠野奔跑的自由。
三、專注自我的“修行者”
《百年孤獨》里說:“人生的本質是獨自活著?!?br/>
也許你沒感覺到,但實際上不愿意聚會、不喜歡社交的你,早就成了專注在自己身上的“修行者”了。
我個人也是不喜歡社交的,工作之余我喜歡剪剪視頻、畫畫油畫或者是捏捏石塑粘土。
我的生活很安靜,也許有的人不喜歡,就像我父母一樣說我在“浪費時間”。
但我很喜歡這種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感覺,有時候低頭還是中午,等再抬頭的時候已經是傍晚。
這時候再回想我剛剛做過的事情,我的回憶甚至是趨于空白的。
我將這種專心的狀態就理解為一種“修行”。并非那種“得道成仙”的那種玄學,而是追求心靈安靜的科學。
我相信我不是個例,那些不把視線聚焦于社交聚會上的小伙伴們,肯定也有屬于自己的獨處方式。
專注之后回過頭來,你會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感覺讓你愛上自己,這也是一種“修行”。
歸根結底,如果你不喜歡社交,并不是你退步了,也不是你的個人能力在下降。
你只是在不知不覺中找到了另一種生活狀態。所以也不用刻意地追求社交,強迫自己改變喜歡的生活節奏。
最后悄悄問一句,說了這么多,你到底是屬于哪一種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