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朱圣宇
近年來,河南省寧陵縣公安局城關派出所立足“派出所主防”職責,緊扣新時代“楓橋經驗”核心內涵,縱深推進“警網融合”發展,將社區警務融入網格化社會治理,從“被動應對”走向“主動出擊”,從“事后處置”走向“提前介入”,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成立32個警網聯動中心 做到防范在先、處置在小
近年來,城關派出所深度探索“警格+網格”融合模式,最大限度整合基層網格、警務管理資源,推動警務和網格工作一體聯動、融合發展,構建“多方聯動、效能聚合、服務精準、協同共治”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成立32個警網聯動中心,由派出所分管副所長、鄉鎮綜治辦主任共同擔任雙組長,嵌入社區網格員、村居干部、治安積極分子形成三級管理架構,推行“1+2+N”警務模式,實現警務區與網格區地理邊界重合。
堅持社區事務與警務工作一體聯動,實行“周碰頭、月調度、季總結”制度,定期通報治安動態,聽取社情民意,研究處理意見,形成“發現—探討—處置—總結”閉環工作格局。
健全完善警網聯合排查整治安全隱患的工作模式,網格員和社區民輔警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大摸底、大走訪、大化解,矛盾糾紛由網格員首接負責,運用“三三調解法”予以協調化解,做到防范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針對重大復雜的矛盾糾紛,推動啟動“警律聯調”、“司法對接”等,邀請駐所律師、綜治、司法多部門聯動參與。
成立6個“護學崗” 打造校園周邊“安全網”
派出所嚴格落實“1、3、5分鐘”快速反應機制,按照“屯警街面、動中備勤、武裝處突”的要求,采取“車巡+步巡+網巡”的方式,每日對商業重點區域、娛樂區域、人員密集三大片區,開展“零點夜巡”、“重點時段時訓巡邏”,實行24小時定點值守,全力構建嚴密的巡邏防控網格,提高街面見警率、處置率和社會治安管控率,擠壓犯罪分子活動空間。
以校園為基點,擴大高峰時段學生“密集區”的規劃范圍,部署安保力量值守巡邏,成立6個“護學崗”隊伍,打造校園周邊“安全網”。督促校方完善校園警務工作制度,健全內部崗位安全責任制、領導帶班巡護制、門衛查驗等相關安全制度,切實提升校園安防能力。
整合小區保安、外賣員、志愿者等力量,融入“紅袖標”等義警隊伍,派出所牽頭定期對義警隊員開展關于隱患排查、可疑信息收集、糾紛調解語言、協助巡防等實戰技能培訓,調動積極性參與搶險救災、治安宣防等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在案件高發時段、案件易發等區域巡邏;推行“十戶聯防”機制,商戶間安裝一鍵報警裝置;民警與網格員利用網格微信群開展“反詐提醒”每日推送,投放案例警示,提高群眾識騙防騙意識。
推行上門服務日常幫扶 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派出所依托智慧警務、“雪亮工程”建設,在城區各街道、學校、小區、娛樂場所等重要地點安裝高清視頻監控386個,升級卡口高清監控系統,實時監控重點區域,確保網絡巡防實現全覆蓋、無死角。視頻資源同步接入綜合指揮室統一精準指揮調度,研判結果及時推送社區警務隊、案件辦理隊,實現了扁平化高效指揮,提升案件破案率。針對現代化指揮調度新模式,為民警配備4G高清執法記錄儀,利用實時視頻圖傳和對講功能實現“點對點”調度,指揮中心在遇到重大警情中可通過系統精準調度距現場最近的民警先前處置,實現扁平化指揮,使派出所現場執法更規范高效。
針對轄區老、弱、病、殘等特殊人群,該所積極推行上門服務、日常幫扶等措施,定期了解掌握其生活情況,用實際行動踐行暖心惠民。在戶籍辦理窗口擺放相關業務辦理流程,同步利用微信群、朋友圈等網絡平臺發布相關內容,防止群眾盲目跑“冤枉路”,確保快捷、準確、高效服務轄區群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