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3 日,有網友爆料稱,江西樟樹市濱江中學存在個別老師因加班費和福利未發放,而在教學上消極怠工的情況。
有的老師在課堂上僅僅講了不到 3 分鐘,便開始播放電影,使得學生們原本用于汲取知識的寶貴上課時間,被用來觀看一些與課程無關的影片。這無疑是在耽誤學生的學習進程,讓人十分擔憂。
還有老師干脆直接缺席晚自習。這種情況把不少家長急壞了,照這樣下去,孩子們的學習進度會受到嚴重影響,成績也會大幅下滑,在未來升學等競爭中,難以與其他同學一較高下 。
江西樟樹市濱江中學的老師們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因為"加班費"三個字沖上熱搜——整整8個月沒到賬的血汗錢,像根導火索炸開了教師群體的生存困境。
當地教育局工作人員說了句話,“沒有奉獻精神就是缺乏師德”,算是徹底在網絡上砸了鍋!
《教師法》里明確寫了,教師平均工資水平要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勞動法》也把加班報酬標準規定得明明白白的。
涉事的這些教師,像早讀、晚讀、查寢這些工作可沒少做,每天工作時間都超過法定標準了,他們要求拿到該得的報酬,這完全是在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
可教育局居然把這法定報酬說成是 “福利”,還把教師維權當成是 “缺乏師德”。這里面問題可大了,有三個方面的治理困境。
第一個是法律認知缺位。教育局把教師職業奉獻和法定權益對立起來了,忘了教師首先也是個 “勞動者”。醫生搶救病人超時能發加班費,為啥教師就得光靠奉獻,用愛發電呢?
第二個是管理思維有惰性。他們不用制度去解決問題,光拿 “奉獻精神” 來說事兒,像資金管理混亂、收費模式違規這些關鍵問題,都不管不顧。就說這學校,收了 800 多萬,錢去哪兒了都不清楚,這財務管理透明問題嚴重。
第三個就是道德評判越界了。他們把職業道德標準定得像 “圣人標準” 那么高,這和《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里保障教師合法權益的要求都違背了。
教師一個月工資才 3800 塊,被拖欠的費用都夠半年房租了,這時候還光說奉獻,根本沒把教師的生存壓力當回事兒。
這事兒輿論一邊倒支持教師維權,但也有人質疑有些教師 “講課 3 分鐘放電影” 這種消極行為。
這其實反映了一個重要問題,教師這個職業有公共屬性,所以維權的時候得兼顧學生權益。
一方面,教師合法維權是正當的。按照《工會法》,教師有權利通過合法途徑反映自己的訴求。
拒絕超過法定時長的加班,要求公開收支賬目,這都是法律給教師的權利。
按時拿到報酬,這是師德的物質基礎,要是教師基本權益都保障不了,哪能培養出真正的奉獻精神呢。
另一方面,教師職業責任也有特殊性。
教育工作是連續的,而且一旦出問題就沒辦法挽回,所以教師維權的時候,教學底線可不能丟。
像高三學生馬上高考了,教學質量那可是關系到學生命運的,這就是為啥大家對 “消極授課” 有爭議。
這種矛盾,說到底就是 “勞動者權益” 和 “公共服務責任” 的沖突,得靠制度來解決,光靠道德批評沒用。
教育系統不能對 “尊師重教” 只是停留在喊口號上,也要對保障教師權益到實現治理現代化,有系統的改革。
這事兒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網友們都很氣憤,像 “先把自己工資捐出來”這樣的吐槽,直接就指出了教育治理里的官僚主義作風問題。
教育局工作人員光拿 “奉獻” 當借口來推卸責任,卻忘了為教師謀福利才是教育行政部門最根本的使命。
那咱們真正需要的 “尊師重教” 是什么樣的呢?
從法律層面來說,得建立教師待遇動態調整機制,保證教師工資水平不低于公務員,而且把加班報酬當成財政預算里必須得有的 “硬指標”。
從情感層面講,得理解教師也是普通人,也有生存壓力,得承認教師既要追求理想,也得能解決生活上的難題。
從治理層面看,要推動學校管理更民主,讓教師能參與到經費使用、工作量核定這些決策當中,從以前只能 “被管理”,變成和學校一起 “共治理”。
這場輿論風波早晚是會過去的,但留給教育界的這些問題,可急等著有人去解答呢。
法律都明明白白規定的權益,還得靠輿論鬧起來才能被重視,“奉獻精神” 還老是被當成道德綁架的手段,那咱們離真正的教育現代化到底還有多遠呢?
教育治理的溫度,可不是非要教師燃燒自己,而是要給他們搭建一個能讓光芒更明亮的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