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青年夢想家泰達養老院負責人與天津科技大學輕工學院以“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為初心,將國家級非遺“古法抄紙” 技藝轉化為“可觸摸的博物館體驗”。5月18日,志愿者團隊走進泰達國際養老院,為20余位長者帶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讓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造紙術在銀齡群體中煥發新生,生動詮釋“博物館的力量”在于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
銀發與紙韻共鳴:當非遺成為“流動的博物館”
活動以“造紙術:文明傳承的活態檔案”為主題拉開帷幕,呼應國際博物館日“文物保護與社區參與”的核心理念。志愿者通過泛黃的老照片、傳統造紙工具展示,構建起 “行走的造紙史展廳”—— 從甲骨刻字的原始記錄,到蔡倫改進造紙術的工藝革新,特別聚焦天津作為近代造紙工業重鎮的歷史脈絡:“上世紀天津生產的‘板紙’曾是家家戶戶的生活印記,老人們年輕時用的賬本、糧票包裝紙,很多都出自本土造紙廠。”
這番充滿地域文化記憶的講述,瞬間激活了老人們的情感共鳴。78 歲的李爺爺感慨:“我當年在紙箱廠踩過紙漿,今天才知道老祖宗的手藝這么有講究!” 志愿者將傳統造紙工序轉化為適老化互動:簡化版“蕩料入簾”如博物館的沉浸式體驗,月季花瓣、竹葉等天然材料則成為“可創作的文物元素”,老人們認真挑選,在紙漿中嵌入屬于自己的 “時光標本”。
抄紙池畔的文明對話:一張紙里的雙重敘事
在抄紙體驗區,木框與紙漿的碰撞化作文明傳承的聲波。82 歲的王奶奶顫抖著完成“蕩料”動作:“年輕時在生產隊篩谷子,手比現在穩當,但今天這活兒更有‘文脈’。”志愿者一邊指導手法,一邊傾聽老人們與紙的故事 —— 退休教師用紙張記錄 3000 余名學生的成長軌跡,老工程師的圖紙曾勾勒出城市基建的藍圖。當帶著花草肌理的手工紙脫模時,90 歲的陳爺爺在紙上寫下“紙短情長”的四字,與志愿者孫碩的“銀齡不老”形成跨越 60 載的文字對話,恰似博物館中文物與觀眾的跨時空交流。
除了技藝體驗,活動更設置“時光檔案”收集環節:志愿者用速干紙記錄老人的人生寄語,如“世界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望你們不斷創新”,這些帶著掌紋溫度的文字,未來將成為學院正在籌建的“紙文化基地”的首批社區藏品。
青春力量的博物館實踐:用專業守護“活著的遺產”
作為學院“青心暖耆心”助老項目的特色內容,此次活動將造紙工程專業知識轉化為“適老化文化保育方案”:精準調試的紙漿濃度如同博物館文物修復的嚴謹,速干環保材料的改良體現現代科技對傳統工藝的賦能。“我們希望打造‘沒有圍墻的博物館’,讓老人從文化接受者變為傳承參與者。” 學院活動負責人王老師表示。
“傳統工藝不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而是老人們能親手創造的生活美學。”養老院李主任看著老人捧著花草紙愛不釋手的模樣感慨,“當年輕人用專業知識激活文化基因,當長者用人生閱歷賦予技藝溫度,這就是博物館日‘讓文化遺產可持續’的最佳注解。”
夕陽的余暉透過窗欞,灑在老人們手中的手工紙上,玫瑰花瓣的紋路與志愿者記錄的“時光手札”相互映襯。這場融合非遺體驗、代際對話與博物館教育的創新實踐,不僅讓千年造紙術在養老社區落地生根,更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傳統美德與“知行合一”的青年擔當,成為國際博物館日里最溫暖的文化注腳。天津科技大學輕工學院將繼續以紙為媒,在不同年齡層中搭建文明對話的橋梁,讓每一份傳統技藝都能在時代的土壤里,生長出新的故事。(記錄者 韓璐)
責任編輯:丁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