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個讓人心酸的事兒:女孩佳佳中了 600 元彩票,興高采烈跟媽媽分享,爸爸卻板著臉潑冷水:"這是賭博,中 600 元以后得輸更多。" 明明是件開心事,瞬間讓她覺得自己像個犯錯的賭鬼。這種 "掃興式教育",就像兜頭澆下的冷水,澆滅了孩子眼里的光。
01
佳佳爸爸仿佛自帶 "掃興" 技能。小學考了 99 分,別的孩子等著表揚,他卻說:"看那一分怎么丟的,別驕傲過頭。" 初中花 50 元參加同學聚會,回家就被訓斥:"家里錢不是大風刮來的,吃那點東西值嗎?" 大學時她用自己攢的錢去西安旅游,爸爸電話里不停地催:"家里忙得腳不沾地,你弟都在收秋,趕緊回來別瞎折騰。"
這樣的場景太多了。很多父母習慣給快樂 "踩剎車":孩子考了好成績,第一句總是 "別得意";孩子分享趣事,先潑冷水 "有什么好高興的";孩子想嘗試新事物,馬上講風險 "萬一失敗了呢"。就像網友說的:"跟爸媽分享快樂,快樂會縮水;傾訴煩惱,煩惱會翻倍。"
最讓人難受的,是他們總用 "為你好" 做借口。佳佳爸爸認定買彩票就是不務正業,卻沒想過女兒只是覺得幸運;覺得旅游是亂花錢,卻看不見孩子想獨立看看世界的渴望。這種以愛為名的打壓,讓孩子慢慢覺得:"我的快樂不重要,父母的擔憂才是第一位的。"
02
心理學有個詞叫 "失望性情感隔離",說的是孩子長期被否定,心就慢慢關上了。就像佳佳,習慣了被爸爸的話左右情緒,甚至產生一種 "不配得感"—— 覺得自己不該有太強烈的開心,否則就是錯的。
這種影響會跟著孩子一輩子。他們不敢主動爭取機會,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敢分享真實感受,怕換來一句 "別矯情";甚至在戀愛結婚時,也會下意識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因為童年的經歷告訴他們:我的快樂,不值得被重視。
03
看看 54 歲的陳雅翔,簡直是 "捧場型父母" 的榜樣。女兒考了 50 分哭著回家,他一看是難啃的奧數題,立馬說:"沒事,這題爸爸看了也犯難,咱下次再挑戰。" 開家長會時,全班只有他沒打罵孩子,反而夸女兒 "輸了也不哭鬧,抗打擊能力比爸爸強"。女兒因摸魚遲到寫檢討,他當著老師的面說:"檢討書寫得邏輯清楚,知道反省就是進步。" 女兒瞬間挺直了腰板。
他不懂什么漫展,卻愿意陪女兒去 "湊熱鬧";女兒染了夸張的發色,他反而夸 "年輕就該多姿多彩"。這些父母未必懂心理學,但他們知道:孩子的每個小情緒都值得被認真對待,每個小快樂都值得被好好接住。
網友分享的故事更暖人心:有媽媽收到女兒第一份工資買的眼霜,逢人就炫耀 "我閨女心里有我";有爸爸支持女兒寫小說,還幫著在朋友圈催更;還有父母聽說女兒搶到偶像演唱會門票,主動報銷路費:"去見見喜歡的人,爸爸支持你。" 這樣的父母,讓孩子知道:不管我做什么,爸媽都是我的底氣。
04
莫言說:"孩子的優秀,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但這汗水不該是打壓和否定,而是理解與支持。就像課本里《"精彩極了" 和 "糟糕透了"》,父母的鼓勵和批評都是愛,但如果只有 "糟糕透了",孩子可能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
很多父母抱怨 "孩子不和我親",卻沒想過:當孩子第一次興高采烈分享校園趣事時,你有沒有放下手機認真聽?當孩子委屈哭泣時,你是先說 "別哭了" 還是問 "怎么了"?外面的世界已經有太多挫折,父母該是孩子永遠的避風港。
試試把 "別驕傲" 換成 "你真棒",把 "有什么好高興的" 換成 "媽媽為你開心",把 "瞎折騰" 換成 "需要爸爸幫忙嗎"。這些細微的改變,能慢慢融化孩子心里的冰。
05
父母和孩子的緣分,是一場目送。當孩子回頭時,他們希望看到的,是父母笑著鼓掌,而不是搖頭否定;是張開的懷抱,而不是背過的身。
別讓 "掃興" 成為親子間的隔閡。試著做孩子的第一個粉絲,他們的小開心、小成就,都值得你真心鼓掌。那些被父母認真對待的童年快樂,會變成孩子對抗世界的勇氣,溫暖他們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