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特斯拉在歐美電車市場稱王稱霸。那時,沒有人會想到,特斯拉不是不可戰勝的。
就在前幾天,一則重磅消息震動全球汽車行業:比亞迪在歐洲市場單月銷量首次超越特斯拉。
這不僅是兩家企業的競爭轉折點,在水面之下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圖源:特斯拉微博
比亞迪發展勢頭迅猛,特斯拉則有些乏力
先來看一組數據。
在德國,4月份新注冊的電動汽車總數同比增長了53.5%,特斯拉4月份在德國售出885輛汽車,同比下降45.9%。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4 月份銷量達到 1566 輛。
在英國,比亞迪月銷量同比增長六倍(654%),達到2511輛。另一方面,特斯拉銷量下降了62%,至512輛。
在西班牙,特斯拉4月份在西班牙的新車銷量較2024年同期下降了36%,至571輛,而比亞迪銷量則增長至1545輛。今年內,比亞迪在西班牙的銷量增長了644%。
在法國,4月份比亞迪在法國銷量2064 輛,對比特斯拉的銷量863輛,保持領先優勢。
另外,4月,比亞迪成為意大利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品牌,累計注冊量達1,683輛,市場份額為11.5%,特斯拉銷量為446輛。2025年1 月至 4 月,比亞迪累計交易量為5646 筆,市場占比 10%。
以上都是歐洲電車的重要市場,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今年,比亞迪在歐洲擴張的勢頭很猛,而作為對比,特斯拉則顯得有些疲軟。
圖源:比亞迪汽車微博
在單月銷售總量上,根據市場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的數據,比亞迪4月新增電動汽車登記銷量7231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69%,使比亞迪躋身電動汽車銷量前十大品牌之列。
圖源:比亞迪汽車微博
特斯拉的登記銷量則大跌49%,至7165輛。若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納入統計,比亞迪相比特斯拉的銷量優勢更為明顯。
總體而言,歐洲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是偏穩定的。今年4月份,純電動汽車的注冊登記數量較去年同期激增28%,主要受中國汽車品牌銷量增長的推動。
換句話說,比亞迪是實打實地從特斯拉手里搶到了這么多市場份額。
別看單月銷量只差不到一百,有分析師表示,盡管月銷量差異很小,影響卻是巨大的。
原因在于,特斯拉多年來一直引領歐洲純電動汽車市場,而比亞迪直到2022年底才正式在挪威和荷蘭以外的市場開展業務。
按理說,特斯拉作為電車行業的老牌企業,在歐洲深耕多年,有著足夠龐大的市場和目標客戶群體,然而卻被在歐洲發展時間不如它的比亞迪趕超,這足夠說明問題了。
這是比亞迪崛起的拐點,同樣也是特斯拉發展歷程的拐點,如果特斯拉不能一鼓作氣奪回市場,以后再想當市場霸主,怕是很難了。
不得不說,比亞迪這次反超,讓更多人都注意到了它,也給它帶來了實際利益。
圖源:東方財富網
5月21日,比亞迪A股、H股雙雙走強。截至5月21日收盤,比亞迪A股報收400元/股,漲1.32%,市值達1.22萬億元;H股報收462.6港元/股,漲4.05%,創歷史新高。
5月23日,截至中午收盤,比亞迪A股每股報價415.64元,當日上漲4.22%,市值達到1.26萬億元;港股方面,比亞迪港股每股報價474.2港元,當日上漲3.95%,市值達1.44萬億港元。
比亞迪的反超并非一日之功
比亞迪的這次趕超早就有了征兆。
今年1月,比亞迪在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市場銷量就已經反超特斯拉。
比亞迪在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月銷量同比增長551%、734%和207%,而特斯拉在這三個國家的銷量則同比減少了8%、76%和29%。加上愛爾蘭,比亞迪在上述歐洲4國的銷量均超過特斯拉。
而特斯拉,這家電動汽車巨頭在歐洲大部分地區的銷量已經連續四個月下降。
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純電動汽車在歐洲的銷量增長了近30%,但特斯拉的銷量卻下滑了37.2%。
因此,這次反超,是比亞迪發展迅猛和特斯拉發展乏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某種意義上講也算是“雙向奔赴”吧。
那么,如果我們想要分析原因,自然也要從兩方入手。
一方面,從比亞迪的角度看,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戰略上,比亞迪加大海外市場投入,積極布局、加速出口,迎來快速發展。
第二,市場優勢上,比亞迪智駕、快充等技術發展給力,降低汽車智能化成本,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圖源:比亞迪汽車微博
第三,在其他方面降本增效。
例如運輸上,比亞迪有自己的汽車運輸船“BYD EXPLORER NO.1”、“BYD CHANGZHOU”、“BYD HEFEI”號以及今年4月完成試航的全球最大的汽車運輸船“BYD SHENZHEN”,預計到2026年1月前,比亞迪計劃累計投入8艘汽車運輸船。
圖源:國際船舶網
又如生產上,5月16日比亞迪宣布歐洲總部落戶匈牙利,在匈建設其首個歐洲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基地,以此規避貿易壁壘。
第四,比亞迪在1月推出了多項促銷活動,也被認為是俘獲較多市場訂單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從特斯拉的角度看,銷量下降也有幾個原因:
首先,消費者在等待特斯拉更便宜的新款Model Y上市,現有的車型沒能很好地契合消費者的需求。
其次,歐洲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也是其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眾、奔馳等傳統車企加速向電動汽車領域轉型,新興車企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科技公司也紛紛跨界造車,市場上的競品不斷增加,然而特斯拉自2020年推出Model Y以來,未能推出新的主流車型。
不過,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已經扭轉了銷售狀況,在歐洲以外的地區需求依舊強勁。
“目前我們的銷售情況良好,情況已經好轉。”
另外,他表示,雖然該公司因為他在特朗普政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失去了一些自由派客戶,但也從他的政治支持者中獲得了另一些客戶。
這些都表現了,馬斯克對銷量下滑的不以為意,以及對特斯拉的自信,即便歐洲是特斯拉十分重要的市場。
當地時間5月24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X平臺發文稱,由于X、xAI 和特斯拉正處于關鍵技術發布期,下周還有星艦發射,他目前已回歸全天候工作狀態,以此緩和市場情緒。
比亞迪反超的背后是市場在變化
比亞迪在歐洲市場超越特斯拉,看似只是銷量排名的變化,實則折射出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的關鍵轉變:
第一,市場格局正在重構。
圖源:微博
過去十年,特斯拉一直被視為電動車行業的標桿,而比亞迪的崛起打破了這一固有認知中國品牌在歐洲電動車市場的份額水漲船高。
這種變化并非偶然——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車企,正在通過更精準的產品定位和更完善的本地化服務,如快速充電網絡建設,系統性改變歐洲消費者的購買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競爭并未形成"零和博弈",而是推動整個歐洲電動車市場同比增長,說明優質供給正在創造新的需求。
第二,技術路線再次尋找平衡。
比亞迪的成功讓歐洲車企重新審視技術路線選擇:在續航焦慮逐步緩解后,成本控制和安全性正成為更關鍵的競爭要素
第三,同時這種變革的影響正在向上下游延伸。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要冷靜看待競爭本質。
比亞迪的這種超越更多是"差異化優勢"的體現,而非絕對實力的碾壓。特斯拉在品牌溢價和自動駕駛領域仍具優勢,而比亞迪則勝在性價比和本地化服務。
無論如何,這種變化最終受益的將是消費者——更豐富的選擇、更合理的價格、更完善的服務,這才是產業健康發展的真諦。
作者 | 宋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