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不確定性往往比天氣更難捉,當業界還在爭論價格戰的利弊時,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以一場史無前例的促銷風暴,再次顛覆了行業認知。
5 月 23 日,比亞迪正式啟動 "618" 限時促銷活動,王朝網、海洋網共計 22 款智駕版車型集體降價,最高直降 5.3 萬元,部分車型起售價下探至 5.58 萬元。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此前痛批“低價競爭威脅產業安全”,但比亞迪的降價行動卻以更猛烈的姿態回應了這場爭議。當“卷價格”與“卷技術”的路線之爭愈演愈烈,這場看似瘋狂的降價背后,究竟是比亞迪的“霸權擴張”,還是中國汽車產業轉型的必然陣痛?
價格戰烽煙再起
比亞迪此次促銷活動覆蓋了王朝網、海洋網共22款智駕車型,其中王朝網 12 款智駕車型推出 "百億補貼 618",秦 PLUS DM-i 智駕版從 7.98 萬元直降至 6.38 萬元,宋 L DM-i 智駕版補貼后僅需 10.98 萬元,漢 DM-i、唐 DM-i 等主力車型優惠均達 2.5 萬元。海洋網更是推出 "禮遇一夏限時一口價",海鷗(參數丨圖片)智駕版活力版降至 5.58 萬元,宋 PLUS DM-i 智駕版 75km 豪華型直降 3.6 萬元,海豹 07 DM-i 智駕版降至10.28 萬元的。此外,若疊加國補、置換補貼等政策,部分車型實際入手價可再降2萬元以上,例如宋PLUS DM-i智駕版75km豪華型綜合優惠后不到8萬元,幾乎擊穿插混車型價格底線.
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比亞迪自 3 月底以來的第三次大規模促銷。與前兩次相比,此次降價幅度更大、覆蓋車型更廣,且首次將智駕版車型全面納入促銷范圍。毫無疑問,這種持續加碼的促銷策略,正在改寫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規則。
比亞迪為何如此激進?
比亞迪在國內已經是獨步武林,為何還要這般激進降價呢?個人看來,在這場價格風暴的背后,是比亞迪多重戰略目標的疊加。
首先是清庫存壓力,隨著智駕版車型的集中上市,比亞迪需要為新車騰出市場空間。其次是銷量目標倒逼,比亞迪 2025 年定下 550 萬輛的銷量目標,但前四個月僅完成 138.09 萬輛,剩余 8 個月需月均銷售 51.5 萬輛,壓力空前。再者是成本控制能力的支撐,作為全球唯一實現電池、電機、電控全產業鏈自主化的車企,其單車成本相比競品低15%-20%左右,即便降價仍能維持約1萬元的單車凈利潤,這為降價提供了充足的利潤空間。
董事長王傳福在內部會議上的表態其實也是代表比亞迪的未來戰略方向,即現階段比亞迪的核心目標是擴大市占率而非單純追求利潤。此外,這種戰略導向在海外市場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1-4 月,比亞迪海外銷量達 28.61 萬輛,同比增長 91.9%,其中歐洲市場 4 月純電車型銷量 7231 輛,首次超越特斯拉登頂。匈牙利工廠的投產和本土化策略,更為其規避歐盟關稅壁壘提供了關鍵支撐。
行業震蕩與市場博弈
當前,比亞迪掀起的這場新一輪價格戰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顯現。其中吉利、通用等車企迅速跟進,吉利銀河推出 5.98 萬元起的星愿限時補貼價,別克昂科威、 然而,這場價格戰也引發了深層擔憂。魏建軍警告稱,過度依賴價格競爭可能導致行業陷入 "恒大式" 危機,建議新能源補貼應服務于產業健康發展。個人看來,魏總的話有一定道理。比亞迪降價規模之大,幅度之大前所未未見,這樣持續卷下去,電車市場恐怕會被比亞迪贏家通吃,這顯然不符合市場競爭的需要。從消費者角度看,自然是車企打架自己得利。不過雖然短期能享受到實惠,但長期的市場壟斷風險不容忽視。個人看來,若比亞迪持續擠壓競爭對手生存空間,可能引發監管層面的干預。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比亞迪此次 "618" 促銷,既是沖擊銷量目標的必要之舉,也是對行業競爭格局的主動重塑,其背后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的必然結果。隨著技術迭代加速和全球化深入,比亞迪能否在 2025 年實現 "中國首家 500 萬輛車企" 的里程碑,不僅關乎自身發展,更將影響整個行業的未來走向。 站在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整個行業已慢慢認識到,在新能源汽車這場馬拉松式的競爭中,沒有永遠的領跑者,只有不斷進化的生存法則。當價格戰的硝煙逐漸散去,真正能留下的,必定是那些掌握核心技術、具備全產業鏈競爭力的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