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茭白采收的黃金時期,記者走進曹宅鎮杜店村,連片的茭白田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村民們穿梭其間,動作嫻熟地收割茭白。
村口的小溪邊,三三兩兩的村民騎著滿載茭白的三輪車來此清洗。村民張大姐一邊忙活一邊笑著說:“今年氣候適宜,茭白品質特別好,產量也比去年高,我兒子還專程請了一個月的假,回家幫忙收割茭白。”
“像我們家,種了五六畝地的茭白,這段時間全家都很忙碌。下午收割茭白,凌晨一點送到金華市農產品批發市場,正好能趕上來采購新鮮蔬菜的客商,有剩余就在市場零售。”杜店村村委會副主任鄭基本說。為此,每年茭白豐收的季節,他都會在金華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租上一個月攤位。
杜店村是有名的雙季茭白種植專業村,大面積種植茭白已有40多年的歷史。鄭基本是村上最早種茭白的村民之一。據他回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隔壁的潘村就有種植茭白致富的,他和村上幾個村民一合計,在潘村種茭白的第二年也一起加入了種植隊伍。
“當年,種同樣面積茭白產生的經濟收益,是種糧食的五倍以上,所以大家伙兒動力十足。”鄭基本說,茭白因生長于水澤汀田,出落得潔白如玉、鮮嫩水靈,一直有“美人腿”別稱,很受市場歡迎。那時候,村上幾乎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種了茭白。“當年0.25畝田的茭白,一季收割能獲得500元的收益。但隨著各地種茭白的農戶越來越多,茭白的價格趨于平價。”鄭基本說。如今潘村的村民們早就已經不種茭白了,周邊只有他們村還有百余畝的茭白產業。
為什么杜店村的村民們還愿意種植茭白呢。“我們村的茭白,在金華頗有知名度,你看婺城區瑯琊那邊的茭白,一年只能收割一季,但是我們一年收兩季,5月份收割完了,11月還要收獲一季。”鄭基本介紹,村里的茭農越來越少,但每畝地的產量卻大大提高了,如今0.25畝的茭白,一季收益能有5000元。
這些年,杜店村從未停止對茭白產業的探索和創新。針對各地茭白上市,價格賣不上去的問題,村民與市農科院的農技專家積極溝通探討,研發了多樣化的茭白種植品種,分早熟、晚熟不同階段采收,錯峰上市,從而讓茭白在價格上獲得更多優勢。
與此同時,杜店村在區農業農村局的帶動下早早開始嘗試大棚種植。通過大棚種植,“杜店茭白”不僅產量得以提升,春季成熟時間也比以往提前了20余天,“杜店茭白”因此能夠以更高的價格出售。
40年累積的精湛茭白種植技術,也讓杜店村村民經常收到外地來學習交流的請求。“遠的像江西、江蘇,近的像婺城、蘭溪等地種植戶,都有來村上交流。”鄭基本說,現在還有一些村民,到更遠的地方承包土地種植茭白,把“杜店茭白”的技術傳播到云南、湖南等地。
村民鄭帥洪就是其一,他今年在湖南省承包了近千畝的土地種植茭白,如今他的茭白田正處于豐收季。“我們做的是批發生意,比零售價格便宜,主要銷往上海、武漢、重慶等大城市。”鄭帥洪說,希望“杜店茭白”有一天能走向全國各地。
綠油油的田野上,杜店村村民在茭白田里采摘、分揀、打包,田間地頭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一茬一茬的茭白田,不僅鼓了村民的錢袋子,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作者:戴翠雯/文 陳倩/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