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校就業季邁入“百日沖刺”的關鍵階段,長三角地區多地政府、高校與企業緊密聯動,通過政策創新、精準幫扶與全鏈條扶持等舉措,為畢業生就業創業保駕護航。
近日,上海市12個委辦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2025年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以29項具體舉措構建起就業創業全周期支持體系,力度與溫度并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堅實保障。
架起“溝通橋”
畢業生找工作,招聘會是重要的渠道之一。
《通知》明確提出,充分用好校園招聘主渠道。各高校要拓展實施“萬企進校園”計劃,主動邀請用人單位進校招聘,鼓勵聯合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機構開展校園招聘活動,在活動現場設置政策咨詢、就業指導、直播帶崗等專區,豐富校園招聘活動形式。
今年4月,由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千行萬業系列招聘會”春季專場暨長三角地區2025屆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行,匯聚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地企業崗位資源,來自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金融科技等行業的千家企業參加,提供崗位超2.1萬個。
即將正式入職上海施耐德低壓終端電器有限公司的2025屆東海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夏應天表示,去年在招聘會投出簡歷后,獲得公司的參觀邀請,之后便順利得到了實習機會,“去年7月進公司開始實習以來,我學習成長了很多,不僅考出了電工證,而且正在從一個‘小白’向‘多能工’邁進,非常有獲得感、幸福感”。
“這種企業直接進校招聘的方式,對學生而言意義重大。”應屆畢業生陳楓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一方面能有效消除了就業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渠道障礙,讓學生能夠更及時、準確地獲取企業的用人需求和崗位信息;另一方面也突破了學生在專業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直接接觸企業、展示自我的機會。這種“直接”對接的方式,正是學生們在求職過程中最為需要的。
對企業來說,吸納新鮮血液,也是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
“過去兩年,公司招聘了近20名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上海維科精密模塑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許冰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當前企業正處于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更多新生力量的加入,“這些入職的畢業生學習能力出眾,特別是在軟件應用方面表現優異。如今不少人已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
《通知》提出,開展民營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專項行動。落實鼓勵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穩崗拓崗支持政策,辦好“‘百城千校萬企’民企高校攜手促就業行動”“中小企業百日招聘”“優企進校招才引智”“民營企業服務月”等活動,匯聚更多崗位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為讓就業政策更好地觸達企業和畢業生,上海各區紛紛出臺了一系列舉措。以黃浦區為例,15分鐘線上服務站“黃浦就業碼”入駐隨申辦市民云,豐富“數智就業”場景,增加數據匯聚應用能力,著力實現就業服務“掌上辦”“隨時辦”;同步升級“數字人社就業管家”服務,推出“就業政策一點通”“數字就業助手”等功能,讓求職者精準獲取就業信息;深化數據應用創新,攜手BOSS直聘開展高校畢業生“政策找人”服務,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在人才引進與就業促進方面,長三角動作頻頻,通過政策創新和服務升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例如,無錫市首批37家人才友好型商戶迎來消費熱潮,20天超2500份的優惠券核銷量引爆了“太湖人才碼”的使用熱度。“太湖人才碼”是無錫市委人才辦為在錫人才量身定制的服務權益載體。憑借它,可享受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的12項城市禮遇服務。
再如,5月18日開幕的2025“南京人才日”,向全球人才發出“IN南京,創未來”的合作邀請。南京聚焦兩院院士、產業人才、青年人才等群體,突出人才招引和成果轉化主題,發布重點人才政策、揭牌創新平臺、舉辦專場招聘會等,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協同發展推動南京人才工作邁向新高度,助力城市與人才同頻共振、共同成長。開幕式當日發布的“人工智能人才8條”,強化對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人才的全面支撐,通過強化校地聯合引進集聚頂尖人才、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建設人才集聚先導區域等舉措,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營造優良創新生態。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南京人才日發布《關于加快建設技術經理人隊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通過項目、基地、教學合作等多種形式,柔性引進兼具科學家、企業家、創業投資者身份的專業化復合型人才。鼓勵在寧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支持組建高校技術轉移學院,開設相關課程、開展專業培養,并給予最高200萬元資助,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人才保障。
5月21日,宿遷市啟動以“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為主題的第三屆人才周活動,聚焦青年人才,采取“1+N”形式,聯動組織運動健康、休閑娛樂、購物消費等6大類活動。活動現場,宿遷發布“青年人才12條”、又見·人才友好型商圈、又見·人才友好型安居生態圈、三臺山人才科創基金等,以“免申即享”的方式主動向19個人才及團隊發放獎勵895萬元。對非市域范圍應屆畢業生最高補貼1000元,根據人才層次補貼3萬至50萬元,對企事業單位全職引進或自主創業的各類人才發放3萬至200萬元“購房券”。
“當前就業呈現幾個重要趨勢。”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一是深入挖掘“四鏈”融合機制,通過政府、高校、企業等多方協同,整合政策、資金、教育等各種資源協同促進就業。各地出臺的政策正是這一趨勢的生動體現,如上海構建的“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四方聯動機制,以及江蘇多地政府、高校、企業緊密合作,共同推動人才引進與就業促進工作,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
“二是精準就業,通過大數據挖掘、技能培訓等手段,促進人才與崗位的匹配。上海開展的‘求職能力實訓營’‘馬蘭花計劃’等活動,針對不同畢業生群體提供精準就業幫扶,提升其就業能力,使畢業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實現精準就業。三是
以高質量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通過政策降低創業成本、提高服務能級賦能就業。”姚凱強調,“從業者要積極主動尋找新技術帶來的新的崗位機遇,靈活就業要完善社會保障,要積極推動人才柔性流動。”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