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醬說:
一個內心充滿勇氣的孩子,才有足夠的心理彈性來應對人生困境。
全文3463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者 | 帆 書 · 紫蓮海燕 來 源 : 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2008年,心理學家林紫在MSN簽名里寫下:“培養孩子內在的安全感,是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隨后接連幾天,不停地有人問:“該怎么做呢?”
缺乏安全感是很多人的困擾,他們害怕受傷,牢牢地抓住一些東西,唯恐失去,卻總是和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失之交臂;
他們渴望信任與安全,卻從不信任別人,內心深處無法跟任何人建立親密的關系……
隨后幾年,林紫老師就這個話題開了數百場講座,講給數十萬家長聽,每一場都有很多人悄然落淚。
作為心理咨詢師,林紫老師在保護好來訪者隱私的前提下,將他們的故事加工處理,運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梳理一遍,寫出《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有父母讀者留言:“這本書不傳遞焦慮,不說教,讓你看到希望,感受人生不完美但可以很完整。”
“讓你在帶孩子的時候不過分解讀安全感,讓你的感覺觸角重新有了作用,啟發你感受自己、愛自己、解放自己、成為自己。”
父母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感,便如同給孩子穿上“護身甲”,讓孩子勇往向前,暢然體驗人生的精彩。
建立安全型依戀模式,奠定安全感良好基礎
曾有一位30出頭,長相清秀的女子,因無法走入健康的婚姻,前來咨詢林紫老師。
當林紫老師倒水給她時,她惶恐地把手藏在身后,擦了又擦才伸出來——修長秀氣的雙手,可指甲縫里滿是泥土。
她說她的手有很不好的欲望,所以恨不得把手埋進土里。
很難想象這個欲望竟是解剖。
當她進行動物活體解剖時,她眼前浮現的是母親的臉,想象母親痛苦扭曲的樣子,她有一種快感,同時又非常地痛苦和憎恨自己。
到底是怎樣的經歷讓她變成這樣呢?
隨著咨詢的推進,原因漸漸清晰。
她出生不久后,父母關系開始變得緊張,母親認為是她的到來導致的,心中怨恨她,經常隨意把她交給別人代管,一度想把她送人。
被外婆養育幾年后,她回到母親身邊。
但母親對她冷漠嚴厲,經常拿她出氣,甚至當著校長的面辱罵她。
混亂的養育狀態、母親不穩定的情緒,導致她形成了“混亂性依戀”。
她內心極度渴望愛,卻不相信自己會得到愛,沒有朋友,不敢建立親密關系,常常出現攻擊性行為——解剖活生生的動物。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種種創傷中逐漸心理扭曲,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童年“得不到愛”的養育模式,讓孩子處于惶恐、擔憂之中。
久而久之,他們產生“我沒有價值、我不配被愛”等錯誤信念,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不安全感。
心理學中,幼兒期的依戀模式決定一個人對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的認知,并深刻影響這成年后的人際和親密關系,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一生的生命品質。
正如《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一書中寫道:一份安全型依戀關系,是孩子建立好內在安全感最重要的基礎。
而依戀關系的形成,隱藏在父母與孩子相處模式中。
當孩子建立好安全型依戀后,才能放心地探索外界,向前發展。
如何建立安全依戀模式呢?
1、安全穩定的依戀環境
雖然媽媽對安全依戀關系的建立至關重要,但孩子的其他主要照顧者要盡量保持穩定,少更換,家人之間需要互相包容和接納。
安全穩定的依戀環境,對孩子非常重要。
2、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需要情緒穩定、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及時回應。
同時,父母需要持續對孩子的需求給予及時、恰當的滿足。
忽而受到過分關注,忽而又被忽略需求,孩子會陷入焦慮不安中。
長期被忽視、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則會用回避型行為掩飾自己的情感需求。
善待孩子情緒記憶,增加人生幸福底色
假如孩子摔跤了,你會以怎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呢?
我們以媽媽為例,通常反應有這四類。
第一類媽媽:總是擔心孩子受傷,看到孩子摔倒,本能地高呼:“天啊,我的寶貝!快讓媽媽看看摔到哪里了?”
第二類媽媽:對孩子有些嚴厲,她期望孩子能不出差錯,非常順利地成長,她通常的反應是:“這么大了,路都走不好!”
第三類媽媽:第一反應是對孩子以外的事物產生評價,對孩子情感情緒卻很冷漠,她可能會吼:“你看你!剛洗的衣服又弄臟了!你自己洗!”
第四類媽媽:是先仔細觀察孩子有沒有用受傷,鼓勵的眼神看著孩子,待孩子重新站可能回幫助孩子拍拍衣服,若孩子收到驚嚇,會溫柔地安撫孩子。
媽媽的不同反應,會給孩子留下不同的情緒上的記憶關聯,即情緒性記憶。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很可能忘記很多細小瑣事,可這些事情所產生的情緒性記憶卻會長久地影響著孩子,甚至會決定他們成為父母的樣子。
林紫老師曾布置一份作業:描述自己與媽媽的關系。
80%左右的爸媽想到最多的詞是:控制、情緒化、否定、做什么都是錯……
這類爸媽很不希望成為媽媽的樣子,可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又不知不覺地復制了媽媽的樣子。
有5%左右的爸媽用很多正向溫暖的詞描述:安定、幸福、可依賴、信任、親情、責任、和藹……
這類爸媽對生活、伴侶關系、孩子的滿意度都比較高,雖偶爾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但依舊對自己和孩子充滿信心。
正如林紫老師所強調的:“決定一個人一生幸福與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伴隨事件所產生的情緒性記憶。”
與父母相處時情緒性記憶,如同一個烙印,深深地刻在孩子心靈中,影響著孩子一生的走向。
如何給孩子留下良好的情緒型記憶呢?
1、建立自我察覺
父母感覺到被孩子的某一表現或行為激怒時,很可能是當下的場景引發了童年不愉快的記憶。
這時,父母試著使用“暫停技術”:“這可能是我自己的功課,與孩子無關。”
平靜后,父母更容易接納孩子的表現,終止家庭代際的傷害。
2、善待孩子的情緒性記憶
父母幫助孩子積 累孩子的情緒體驗,幫助他們在負性事件中產生正向的情緒性記憶。
父母的關懷和溫暖是孩子最好的心靈良藥。
面對孩子的求助,哪怕只是一個平和溫暖的“嗯”,也會成為孩子某些艱難時刻的支撐力量。
喚醒孩子內心勇氣,提升心理彈性
林紫老師的女兒圓子換乳牙時,突然變得莫名的不安。
她一會兒要媽抱,一會兒要媽媽唱“小時候的歌”,一會兒要軟軟的枕頭和小時候的玩具。
林紫老師知道:對孩子來說,換牙是自己經歷的第一件人生大事。
圓子是在“緬懷”過去,和自己的嬰幼兒期告別。
于是,她抱著圓子輕柔地唱起兒歌,跟圓子講自己小時候換牙的經歷,肯定地告訴她換牙出點血“不會死”。
接著,她鄭重地舉行一個小儀式:將掉下的乳牙消毒,用棉花和錫箔包好,放到牙盒里,寫上這顆牙萌出和掉落的時間。
圓子由恐懼和不安,漸漸轉為滿足和自豪。
當孩子經歷“頭一次”時,父母給予有效的支持和引導,不僅能保護好孩子身心發展節奏,還能幫助他們心底生出勇氣來面對成長。
勇氣是孩子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是孩子經歷困難后的復原力,是對自己和他人都有敬畏之心。
孩子的勇氣藏在與父母的互動方式里。
孩子沮喪時,父母運用同理心,安慰孩子并給予支持;
在孩子有微小進步時,父母及時認可孩子;
在孩子面對較大失敗時,父母不拿孩子與他人比較,肯定孩子的努力付出……
一個內心充滿勇氣的孩子,才有足夠的心理彈性來應對人生困境。
如何激發孩子的勇氣,提升心理彈性呢?
1、和孩子談談心,一起聊聊孩子獨自戰勝過的挫折, 從中提取孩子已具備的“彈性小種子”,加以鼓勵和引導。
2、和孩子一起制定能力提升計劃,并協助孩子一小步一小步地達成,讓孩子不斷獲得小小的成就感,積累勇氣。
3、培養孩子積極的自我觀念,與孩子開展“表揚與自我表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游戲,養成孩子“寵辱不驚”的心態。
4、引導孩子學會與他人溝通的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5、培養孩子控制沖動和強烈情緒的力量,獲得情緒修復力。
《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封底上寫道:“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陪伴他們,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力量去面對人生。”
那些充滿安全感的孩子,有著良好的自我認同,輕松自在,始終堅信自己的價值。
他們悅納自己的能與不能,順境中不自傲,敢于探索;逆境中不自貶,敢于主動求助。
如果說幸福的童年是治愈孩子一生的良藥,那么安全感便是幸福童年的基石。
*來源: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上帆書,聽懂好書!
*注:本文圖片來自于圖蟲創意(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 yanzhijiasuo )為好友,備注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