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巴基斯坦達蘇水電站的山間公路上,一聲巨響打破平靜。一輛載有中國工程師的車輛遭遇自殺式炸彈襲擊,5名中國工程師和1名巴基斯坦司機當場身亡,項目被迫停工兩個月,直接損失超過2億美元。這不是第一次針對中資項目的襲擊——2021年到2025年,俾路支解放軍(BLA)對中資項目發(fā)動了14次襲擊,19名中國公民遇難。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巴基斯坦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意外的決定:把價值1.8萬億人民幣的雷科迪克銅金礦開發(fā)權,交給了加拿大的巴里克黃金公司,而不是一直被稱為“巴鐵”的中國。
達蘇水電站施工現場遭遇恐怖襲擊
雷科迪克礦位于俾路支省的荒漠里,這里地質條件復雜,到處是荒山戈壁,基礎設施幾乎為零。中國企業(yè)在巴基斯坦的山達克銅金礦項目做得不錯,可面對雷科迪克礦長達28年的法律糾紛,還有極端環(huán)境下的開采難度,不得不更加謹慎。巴里克作為全球第二大黃金生產商,確實有兩把刷子:他們的露天開采技術能把銅回收率做到85%以上,加上AI優(yōu)化的采礦流程,單位開采成本比中國企業(yè)低18%。更關鍵的是,巴里克在2022年通過和解協(xié)議,幫巴基斯坦免除了110億美元的國際仲裁賠償,這一點中國企業(yè)很難做到。
巴基斯坦當時的經濟狀況有多難?外匯儲備只有80億美元,外債卻高達1300億美元,每個月光還利息就壓得喘不過氣。巴里克提出的合作方案,簡直像一場“及時雨”:首期40億美元投資用盧比支付,不需要巴基斯坦花外匯;還承諾投資10億美元修一條從礦區(qū)到瓜達爾港的專用鐵路,既能降低物流成本,又能把巴基斯坦變成中亞到波斯灣的貿易樞紐。對比之下,中國企業(yè)以往多用美元貸款模式,在巴基斯坦急需省錢的時候,吸引力自然打了折扣。
達蘇水電站施工現場遭遇恐怖襲擊
俾路支省的安全問題,是巴基斯坦不得不考慮的重中之重。2025年4月,這里針對安全部隊的襲擊頻率同比上升37%,平均每天就有兩起襲擊。巴里克作為跨國公司,在高風險地區(qū)的安保經驗更豐富:他們和當地部落達成協(xié)議,把項目收益的5%拿出來建學校、醫(yī)院,優(yōu)先雇傭俾路支省的居民。這種做法其實是“花錢買穩(wěn)定”,讓當地人從項目中受益,減少對企業(yè)的敵意。反觀中國在瓜達爾港等項目,雖然帶來了經濟發(fā)展,但早期因為社區(qū)利益分配沒做好,引發(fā)過抗議,這讓巴基斯坦擔心,如果再把雷科迪克礦交給中國,可能會成為分離主義武裝的“靶子”。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巴基斯坦一直奉行“多元平衡”策略。他們不想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加拿大是西方經濟體,又是英聯(lián)邦成員國,引入巴里克能向美國、歐洲展示“開放姿態(tài)”,方便爭取IMF的貸款和技術援助;同時,沙特主權基金旗下的Manara Minerals公司收購了項目15%的股權,形成“加拿大技術+沙特資本”的組合。這樣一來,既能避免中巴合作引起印度的過度反應,又能拉來更多國際資本,分散風險。畢竟,印度一直對中巴經濟走廊耿耿于懷,時不時支持BLA搞破壞,巴基斯坦不得不防。
達蘇水電站施工現場遭遇恐怖襲擊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中巴合作就此止步了嗎?其實不然。中國中冶集團還在運營山達克銅金礦,每年產銅金7.25萬噸,杜達爾鉛鋅礦項目也在推進。巴基斯坦現在推動的CPEC 2.0戰(zhàn)略,重點從基建轉向產業(yè)升級,計劃花23億美元修一條從礦區(qū)到瓜達爾港的鐵路。這對中國來說,反而是個機會——不用直接碰高風險的礦區(qū)開發(fā),轉而在物流、冶煉這些下游環(huán)節(jié)發(fā)力,既能發(fā)揮優(yōu)勢,又能避開安全隱患。而且,雙方在5G基站、太陽能電站等領域的合作還在繼續(xù),說明巴基斯坦對中國的需求,已經從單一的資源開發(fā),變成了全產業(yè)鏈的協(xié)作。
回到雷科迪克礦的選擇,巴基斯坦其實算的是一筆“綜合賬”:技術上,巴里克更能應對復雜環(huán)境;經濟上,盧比結算和基建承諾解了燃眉之急;安全上,本地化的利益分配減少了沖突風險;外交上,多元合作平衡了國際壓力。這些因素加起來,讓他們不得不暫時放下“巴鐵”的感情牌,選擇更符合現實利益的合作伙伴。
雷科迪克銅金礦
對中國來說,這次“失利”也不是壞事。它提醒我們,在國際合作中,不能只靠長期規(guī)劃,還要考慮對方的短期痛點;不能只算經濟賬,還要算安全賬、政治賬。比如在俾路支省,中國企業(yè)可以學習巴里克的做法,把更多收益留在當地,改善民生,從根源上減少襲擊的動機;在項目模式上,多探索“下游合作”,避免在高風險環(huán)節(jié)直接投入。
國際合作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而是根據現實不斷調整的過程。巴基斯坦這次的決定,看似“意外”,實則是在安全威脅、經濟壓力、地緣博弈下的無奈之舉。但正如2025年5月巴基斯坦副總理訪華時說的:“打擊恐怖主義、保障中方項目安全,是巴基斯坦的首要任務。”這說明,中巴關系的根基還在,只是需要在具體項目上,找到更適合雙方的合作方式。
巴基斯坦的安全困境,遠不止于幾次襲擊。俾路支省的分離主義武裝,背后有外部勢力支持,印度情報機構每年向BLA輸送超過1.2億美元資金和武器。巴基斯坦安全部隊要同時應對印巴邊境沖突、塔利班殘余和本地分離主義,兵力分散,在礦區(qū)這樣的偏遠地區(qū),很難做到24小時嚴密保護。巴里克的做法,其實給了一個新思路:讓當地人成為項目的“受益者”而不是“旁觀者”,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沖突。
再看經濟層面,巴基斯坦需要的是“快錢”。雷科迪克礦預計37年總自由現金流740億美元,巴基斯坦政府能分到300億美元,相當于現在一年財政收入的1.5倍。巴里克承諾2028年投產,比中國企業(yè)可能的工期提前了兩年,這對急需用錢的巴基斯坦來說,誘惑力太大了。中國企業(yè)以往的“資源換基建”模式,雖然長遠有利,但周期太長,在巴基斯坦眼下的經濟危機中,顯得有些“遠水解不了近渴”。
巴基斯坦反政府武裝
地緣政治的平衡,更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加拿大參與項目后,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態(tài)度明顯緩和,IMF的貸款審批流程加快;沙特的加入,讓巴基斯坦在中東的話語權增強。這種“多方合作”的模式,讓巴基斯坦在中美、印巴、中東等多重關系中,找到了一個暫時的平衡點。畢竟,在大國博弈中,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對小國來說有時是必要的生存策略。
中國的優(yōu)勢在于全產業(yè)鏈能力。雖然沒拿到礦區(qū)開發(fā)權,但瓜達爾港的運營、鐵路建設、后期的冶煉加工,都是中國擅長的領域。比如那條23億美元的鐵路,中國企業(yè)完全可以憑借基建經驗,在招標中占據優(yōu)勢。這種“錯位合作”,反而能減少安全風險,同時保證收益。
瓜達爾港
最后不得不說,國家之間的關系,從來都是利益優(yōu)先。巴基斯坦這次的選擇,不是否定中巴友誼,而是在現實壓力下的理性決策。對中國而言,這是一次難得的“實戰(zhàn) lesson”——提醒我們在國際合作中,既要講情義,更要講策略;既要算大賬,也要算細賬。只有真正理解對方的難處,找到共贏的切入點,才能讓合作走得更穩(wěn)、更遠。
#巴基斯坦銅礦開發(fā)決策 #中巴合作新動向 #地緣政治現實考量 #國際礦業(yè)合作分析 #安全與利益權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