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日本大米價格同比暴漲98.4%,創下53年來最高漲幅。5公斤裝大米均價突破4268日元(約合215元人民幣),相當于每公斤價格超過40元,部分高端品種甚至被媒體稱為“堪比黃金”!
01
從“主食”到“奢侈品”
2025年5月,日本大米零售價突破每公斤40元人民幣(約合2000日元),創下歷史新高。超市貨架空空如也,民眾被迫限購甚至轉向面包、面條替代主食。盡管政府多次投放儲備米,截至2025年3月已累計釋放21萬噸,但價格仍居高不下。
過去一年間,日本大米價格經歷了歷史性飆升。
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5公斤裝普通大米零售價從約1900日元(人民幣92元)暴漲至5000日元(人民幣232元),漲幅達163%;截至2025年5月,部分高端品種價格甚至突破4268日元/5公斤(約215元人民幣),同比漲幅高達98.4%,創下53年來新高。
這一漲幅直接沖擊普通家庭生活。
2024年日本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比)攀升至28.3%,為1981年以來最高,家庭月均消費支出連續兩年負增長。
民眾被迫采取極端措施應對,如按克級分配每日米飯攝入量,或轉向面包等替代主食;低收入家庭和留學生甚至調侃“吃壽司前需破解GPS定位”。餐飲業更是一片蕭條,2024年超5000家小型餐館瀕臨倒閉,部分學校改用面包替代米飯供應。
02
天災還是人禍?
大米出現供貨問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天災。
的確,2024年夏季的極端高溫與臺風災害,直接擊中了日本水稻主產區的生產命脈。新潟縣等核心產區的水稻空殼率上升10%-15%,部分地區減產高達20%。高溫不僅導致稻谷減產,還降低了稻米品質,而隨后的洪澇災害更是癱瘓了倉儲與運輸系統,供應鏈陷入混亂。
盡管2024年新米產量小幅回升至679萬噸,但流通量反而減少21萬噸,部分稻谷被投機商囤積,進一步加劇市場短缺。
伴隨著天災的,必然有“人禍”。
自20世紀后半葉起,日本為發展工業,長期忽視農業投入,糧食自給率不足40%。政府補貼雖維持了部分小農生產,卻導致耕地碎片化、生產效率低下。
日本農業長期受制于“減反政策”的陰影。這項始于1971年的政策,名義上于2018年廢除,但農林水產省仍通過“適當生產量”指標變相限制水稻種植面積,實際播種面積持續縮減。與此同時,日本農協(JA)憑借對70%大米收購權的壟斷,既操控生產端的種植決策,又通過囤積、低買高賣主導流通環節。
2025年政府投放的41萬噸儲備米中,95%被農協收購,僅有7%流入零售市場,暴露出政策執行中的結構性失靈日本稻米種植戶平均耕地僅2公頃,遠低于美國、澳大利亞的規模化經營水平。
此外,日本嚴格限制大米進口以保護本土農業,但過度依賴儲備調節市場,反而削弱了應對突發危機的能力。日本對進口大米征收高達778%的關稅,構筑起近乎封閉的國內市場。2024年全球米價下跌40%,但日本因高關稅壁壘無法通過進口緩解短缺,反而因日元貶值12%推升化肥、燃油等進口農資成本,形成“輸入型通脹—本幣貶值”的惡性循環。這種內外價格體系的割裂,使得日本米價與國際市場完全脫軌。
自然災害與政策失效的雙重壓力下,市場心理加速崩潰。地震預警與供應鏈停滯引發恐慌性搶購,消費者與批發商陷入“越漲越囤”的惡性循環。東京越光米收購價同比飆升71.5%,中小批發商繞過農協高價收糧,進一步推升終端價格。
03
一粒米壓垮信任
2025年的日本,一場由米價飆升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將社會推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從餐桌上的主食到政治舞臺的動蕩,從文化根基的動搖到民眾信任的瓦解,一粒米的重壓下,日本社會的脆弱性暴露無遺。
日本普通家庭的食品支出占比已從15%飆升至25%,低收入群體被迫選擇廉價進口米或減少每日主食攝入量。據最新數據,5公斤裝大米均價突破4268日元(約215元人民幣),同比漲幅高達98.4%,創下1971年以來最高紀錄。部分家庭甚至開始按克計量每日米飯用量,每周主食攝入頻次降至2次以下。
這種“定量分配”的生活模式,不僅加劇了家庭經濟壓力,更直接沖擊了日本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根基。
產業鏈層面的震蕩同樣劇烈。餐飲企業為應對成本壓力,將菜品價格平均上調20%,導致消費者外出就餐意愿下降;食品加工企業則被迫調整配方,以小麥制品替代傳統米制品。這種產業結構的被迫轉型,正在動搖日本農業經濟的傳統優勢。
然而,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家中米多到可賣”的言論,如同一顆引爆社會情緒的炸彈。
當民眾在超市貨架前為米價發愁時,政治精英的“特權式發言”徹底撕裂了官民互信。盡管江藤拓火速辭職,但石破茂內閣支持率仍暴跌至執政新低,折射出民眾對政府應對通脹與糧食危機的強烈不滿。
更深層的治理困境在于政策與現實的脫節。在米價突破歷史高位時,政府儲備糧首次動用卻仍難解短缺,官僚體系應對遲緩與決策僵化暴露無遺。這種“精英政治”與民生疾苦的割裂,正在動搖日本戰后建立的社會契約根基。
04
點評:社會裂痕的催化劑
米價問題已超越經濟范疇,演變為系統性信任危機。學者指出,信任缺失將抬高社會交易成本、阻礙經濟增長并加劇階層對立。在這場米價風波中,日本社會正經歷著物質短缺、權力失信與文化解構的三重危機。
超市電子秤上跳動的米價數字,實則是丈量社會信任厚度的標尺。要修復這些斷裂帶,需要的不僅是平抑物價的經濟手段,更需要重建權力與民意的對話機制。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主編|黎坤
總編輯|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