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周懷宗)記者從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獲悉,全國麥類作物病害研究與防控協作組學術交流會日前在甘肅省天水市召開,來自全國56家科研教學單位、技術推廣部門和相關企業的180余名代表共商小麥重大病害科學防控大計,為我國小麥產業穩健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全國麥類作物病害研究與防控協作組學術交流會現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供圖
據悉,“全國麥類作物病害研究與防控協作組”前身是“全國小麥銹病研究協作組”,由全國40多家單位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結合而形成的一個合作交流平臺,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為組長單位,協作組實行“開放式運行、AA制管理”。自1975年5月農林部正式批準成立以來,至今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歷經了4次內容擴充和名稱變更,成為全國麥類病害科技工作者之家,小麥增產豐收的堅實守護者,通過長期協同創新,使我國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土傳病毒病等重大病害的研究與防治工作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為保障國家小麥產業安全和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據介紹,我國小麥生產上常見病害有30多種,其中經常發生、頻繁流行的病害有10余種,主要有小麥條銹病、赤霉病、莖基腐病、白粉病、紋枯病、葉銹病、黑穗病、病毒病等。若不進行有效防治,將導致小麥產量損失30%以上。
1975年5月,農林部在河南新鄉召開的“全國植物保護工作會議”上,決定成立包括“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監測協作組”在內的全國植物保護十大科研協作組,開啟了全國農業科研協作的先河,現發展成為 “全國麥類作物病害研究與防控協作組”,協作內容由單一的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聯合監測,發展成為協作開展麥類作物多種病害的研究與防控。
協作組主要有三大任務:一是協作開展小麥重大病害越冬、越夏和春季發生情況調查,為病害流行預測和應急防控提供基礎數據;二是協作開展病菌致病性和小麥品種抗病性的變異監測,為抗病育種和品種布局提供科學依據;三是組織召開全國麥類作物病害學術年會和開展麥類作物重大植保問題調研,形成調研報告供政府決策參考。
協作組自成立以來,聯合承擔了國家計委專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國家攀登計劃、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等20余項與麥類病害有關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條件和創新文化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如協作完成了以小麥條銹病為代表的麥類作物重大病害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基本實現了 “有病無災”。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從事麥類病害科技工作的高端人才。搭建了一系列有關麥類作物病害科技創新的國家級平臺。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協作組五十年的科研故事,詮釋了“扎根黃土、求真務實、不斷探索、協同創新”的小麥銹病科學家精神。未來,協作組將繼續圍繞國家需求,開展協同創新,發揮人才團隊和平臺紐帶作用,深入開展小麥重大病害的協作研究,解決小麥生產上的重大科技問題,確保我國小麥產業持續穩健發展。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