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比賽 圖源:圖蟲創意
斗舸紅旗滿急湍,
船窗睡起亦閑看。
屈平鄉國逢重五,
不比常年角黍盤。
——陸游《歸州重五》
五月初五的秭歸端午,龍舟競渡是必然的盛事。
在中國,龍舟競渡并非哪一地或哪一節日特有的風俗。紀念人物之說、祛邪禳災之說、祭祀水神之說等,均是至今流傳較廣的關于龍舟競渡源流的說法。秭歸的龍舟競渡向來是為紀念屈原,也因為紀念之義與競技娛樂之義并重而獨具品格。屈原離世后,其高潔精神為后人所崇仰,秭歸既為屈原故里,也就不斷深化了這樣的身份意識。在這里,龍舟競渡與屈原的聯系是自然而然的,其深層次的原因,是一代代的秭歸人希望通過龍舟競渡以及招魂儀式表達哀思,慰藉英靈。
龍舟競渡是一項傳統的節日競技活動,即龍舟在水面劃行,進行比賽,但“競渡”所代表的這項活動與現代意義上的“競賽”有些許不同。在秭歸的端午傳統里,“競渡”意味著龍舟比賽并非沿標準的賽道比拼速度,而是由江的一岸向對岸而劃,奮勇爭先。秭歸是屈原故里,這一風俗的源起也與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投江后,故里的鄉民在其弟子宋玉的組織下,駕船前往汨羅江打撈,行至洞庭,為寬廣的水面所阻,不能渡向對岸,只能返回。此后競渡漸漸與龍舟結合,成為紀念屈原,慶祝節日的方式。人們奮力劃向對岸,仿若千年前去往汨羅撫慰屈原靈魂的船隊,在自然跟前的孤注一擲與全力拼搏。也讓人們對屈原的回想,隨著船槳的舞動,號子的呼和,長久地留存下來。
▲龍舟競渡現場 攝影:鄭家裕
舊時的秭歸縣城建在歸州鎮,歸州古城即是老縣城所在地。古城的形制如同一個葫蘆,身處西陵峽北岸,背靠臥牛山,面向滔滔江水。每年秭歸的龍舟競渡活動都在歸州城邊的水域舉行,直到三峽大壩建成,水庫蓄水,歸州新鎮遷至距古城3公里處的屈原廟村陶家坡,仍依山就勢,背山臨江,呈“凹”形分布于屈家溝東西兩側,而縣城所在地則遷往了茅坪鎮,龍舟競渡的水域隨之發生了變化。不過在秭歸人的記憶里,關于龍舟競渡最深刻、完整、熱鬧、鮮活的部分,都和如今淹沒在江底的老歸州聯系在一起。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秭歸的龍舟競渡多是民間自發的活動,規模并不大,但人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參與者眾,氣氛熱烈。八十年代后,政府開始主辦這項活動,初期規模也并不大,參賽隊伍只有五六支,可因多年平日里未有如此盛事,競渡當日往往兩岸人山人海,觀眾被擠落水中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老歸州人的記憶里,歸州古城每年的節日,除去春節,最熱鬧的當屬端午。割艾蒿菖蒲、制雄黃酒、買粽葉、泡糯米、清潔屋室……四月的末尾,家家戶戶都為五月初的節日做著盡量周全的準備。而早于這一切的,是大約端午前半月到一月開始的龍舟訓練。
▲劃手們抬上龍頭,龍舟準備入水。 攝影:鄭家裕
木制龍舟的使用壽命一般為兩到三年,更替快,每年都會有新制成的龍舟出現在訓練場上。從做龍舟到龍舟入水,船隊訓練,正式競渡,每一步都牽動著眾多鄉民的心情。人們對龍舟競渡一事的看重與熱衷也體現在當地流傳已久的老話中,“寧荒一年田,不輸一次船”。龍舟制好后,須由當地官員或德高望重者為龍頭點睛,抬至江邊,焚香祈愿,向神明與屈大夫禱告后,方能入水。而龍舟隊也總是匯聚著各鄉鎮最年富力強的青壯年,他們放下手中的生產活計,全力投入訓練之中。
最終能選入龍舟隊的運動員每日從早到晚都在長江里的龍舟上訓練著,頂著逐漸熱烈的日頭,把一身皮膚慢慢曬得透黑,筋脈虬結的肌肉上,汗水在灼灼烈日的光線里透著亮。龍舟停靠在峽江邊的碼頭,每日訓練前,扛著船槳的龍舟隊員穿過古城的街道,去往江邊,總是能吸引一路的駐足旁觀,特別是愛新奇、圖新鮮的小孩子,幾乎總會追著跑。
▲2008年秭歸端午節,龍舟隊員們在競渡前祭龍頭。
攝影:魏啟揚
到了龍舟競渡的那一天,歸州古城里的居民都起個大早,向著屈原廟的方向匯集。屈原廟位于古城東面約五里處,每年端午活動的主會場都設在那里的神龍架林場集材場。從歸州古城去往屈原廟的道路,沿途擺設著各類攤點,新鮮的水果、鮮花,各種玩具、糖果、吃食,不一而足。
傳統秭歸龍舟競渡的完整程序分為祭祀、游江、招魂、競渡、奪標、回舟六個部分。
祭祀一般在屈原祠舉行,多為官辦民隨。江邊早早就搭好祭壇,焚香燃燭,擺上供奉的豬羊頭、酒饌、果蔬、鮮花等,一旁掛有巨幅的招魂幡,上書“三閭大夫魂兮歸來”,由主祭吟唱祭文,眾人拜祭。官祭與屈氏后人祭拜之后,就是龍船隊的劃手們抬著龍頭到屈原像跟前,行禮祭拜,之后將龍頭再抬至江邊與龍舟嵌合。
▲信號彈升起,龍舟競渡開始。 攝影:鄭家裕
三峽水庫蓄水前,龍舟競渡的水域位于屈原沱,相傳此處是神魚將屈原遺體從汩羅江馱負回鄉之地。加之有天然石門的阻擋,江流在這里稍稍變緩,水面開闊,適于龍舟并進,更好地施展人力。龍舟有著多種顏色,紅、白、青、黃、綠……一般來講,船隊可以自主選擇龍船的顏色,唯有代表歸州的龍船,一定得是白色。白龍寓于孝,對于屈原故里來講,魂歸此處,是屈大夫對故鄉親人深重的孝心。各隊船上的劃手也需按“龍舟”顏色著裝,遠遠望去,人船一體,船首龍頭昂揚,船尾龍尾驕傲地卷曲,江面上密布各色船只,坐滿同色系隊服的運動員,煞有氣勢。每艘龍舟容納的隊員本沒有定數,船大則人多些,船小則少些,一般從十幾人到四十余人不等。
祭拜完成,龍舟競渡仍不到急著開始的時候,船員們各就各位。劃手就座,均為壯漢。站頭領水的持照橈,銜口哨,居于船頭;其后坐四個力氣大、技術好的劃手,持兩對橈,協助領水;后坐四個會駕船、力氣足的,也持兩對橈,協調方向。耍腰旗的站船中央,按節奏揮舞雙旗。擂鼓的一人根據需要敲鑼擊鼓,預備劃時,提鑼敲三梆;停劃時,則提鑼緊敲一陣。拖艄的站最后,扶舵把,掌握方向。
▲2012年端午,中國龍舟公開賽(宜昌站)在秭歸縣徐家沖港灣舉行。賽前,手持竹簡、船槳的學生們齊聲念誦祝詞。 攝影:鄭家裕
正式競渡之前,龍船們緩緩劃向江心,各自游弋,這是游江。龍舟劃過江面,站頭的領唱,龍舟起槳的號子聲響起,唱的是源自屈幺姑傳說的詞句。秭歸當地傳說,屈原五月初五投江于汨羅的消息傳回故里,其妹屈幺姑悲痛不已,繼而劃小舟沿江哭號招魂,聲聲哀切,呼喚:“我哥回喲,我哥回喲——”此后端午龍舟競渡前的游江儀式,人們為了表達對屈原的哀思,也就同樣吟唱起由此而來的號子:
幺也喲——
幺也喲
也幺伙呀啊——
也伙哦
我哥呀回喲哦——
我哥的回呀啊——
也伙哦
游江之后便是更為莊重的招魂儀式。此時,船頭的挑橈手揮舞著招魂幡,口中念念有詞,語調蒼涼悲愴,船員齊聲應和,俱是楚地方言,吟唱起屈原故里的《招魂曲》。曲詞中充滿對屈原亡靈的懇留之意,悲嘆天不可上,地不可下,東西南北皆是凄苦兇險之地,只愿大夫魂歸故里。一曲唱罷,沉痛頓挫,渾厚之聲回蕩于江面,聲聲扣在人們心頭。
▲龍舟如離弦之箭,向對岸飛速前進,這極為考驗劃手們的相互配合。 攝影:鄭家裕
游江和招魂訴盡哀思與追憶,船上的隊員們也就完成了熱身,準備全身心投入接下來的正式競渡。游江與招魂固然是整個龍舟競渡中最富紀念意義的環節,可是要論調動節日的氣氛,點燃人群的熱情,還是比賽的時刻。
對岸升起紅色的信號彈,出發點的龍舟剎時如箭離弦,向對岸飛速前進。江水被船槳的飛速劃動攪成雪色飛濺,兩岸歡呼聲、吶喊聲、鑼鼓聲響成一片,沸沸揚揚。年紀較小的孩子被父母抱著或舉著,稍大一些的憑借小巧的身軀和靈活的身手在人群中穿梭,尋找最佳的視點,喊著,跳著,笑鬧著。
這片天然的水域水流急促,極為考驗全船隊員的配合。站頭的,瞪眼揮水,哨聲嘹亮;拖艄的,巧識水性,沉穩扳梢;擂鼓的,節奏急促,如萬馬奔騰;劃橈的,每劃一橈便應一鼓聲,奮力向前。站頭的此時也會喊著龍舟的號子,隊員們隨著號子的“嘿咗”聲,蹬腿發力,奮力劃槳。舵手緊張地控制著方向,到了沖刺階段,號子更為急促,水花密集地濺起,站頭人也要配合著舵手把握方向,確保龍船成功靠岸,奪取名次。
龍舟最后沖刺,向著對岸懸掛的紅標而去。最先抵達的龍舟即將靠岸時,站頭的借著龍舟向前的慣性,提氣一躍,跳上岸,直奔紅標而去,在他身后,劃手奮勇之力仍未停歇,鑼鼓聲密集若雨點,岸邊觀眾更是呼聲震天。最終獲勝的隊伍,全隊成員高舉紅標和船槳,放起鞭炮,競渡完成后隊員們還會抬著龍頭游街,讓全城人都分享勝利的喜悅。
決出名次后,劃手們也不急著靠岸,而是開始進行競渡的余興節目——回舟。龍舟在江面往返環游,船上技藝高超的劃手即興表演起各種技巧來:倒立、舞動旗幟、躍動、兩船搶奪等等,而在此之后自然是勝利的慶功會。人們可以暢飲歡歌,鑼鼓齊鳴,期待明年的好成績。
▲龍舟搶紅 攝影:鄭坤
三峽水庫開始蓄水后,歸州古城和屈原沱都被江水覆蓋,秭歸縣城搬至現今的所在——茅坪鎮。而順應著現代體育賽事的發展,秭歸龍舟競渡的正式比賽部分向現代競技的形式轉變。
1999年,為了慶祝新縣城成功搬遷一周年,當年的龍舟競渡移至茅坪鎮舉行,從太平溪碼頭出發,劃至茅坪客運碼頭,共有九支隊伍參加了比賽,分別來自秭歸縣九個沿江的鄉鎮。九條龍舟在江面上的競技,正與歸州城邊曾經有名的“九龍奔江”有著冥冥之中的聯系。
2003年,“非典”肆虐的恐慌散去,三峽大壩初期蓄水成功,祛邪禳災的端午之日,盛大的龍舟活動移至了距離大壩不遠的徐家沖港灣處舉行。這是因水庫蓄水而形成的新港灣,代替曾經的屈原沱成為了新的龍舟賽水域。而競渡形式也正式向現代標準賽事靠攏,水面上拉好了簡易的賽道,是起點向終點的進發,而非此岸向對岸的競渡了。
后來秭歸漸漸承辦起各類國際國內龍舟賽事,如長江三峽龍舟拉力賽、屈原杯全國龍舟錦標賽、中國龍舟公開賽……秭歸也派出自己的隊伍到全國各地參加龍舟賽事,這些隊伍的成員依舊全部是秭歸鄉民。即使出于生計的考慮,不少青壯年遠走他鄉,打工掙錢,可只要逢上龍舟賽事,仍然會欣然回到這里,加入訓練的隊伍,只為端午龍舟賽的當日,一場追思,一場競渡,一次魂靈的安慰,一次熱血的翻涌。
▲游江 攝影:鄭家裕
2007年以后,木制的龍舟徹底退出了競技場,改用玻璃鋼制的龍舟。
時代在變化,即使是龍舟,也在不可阻擋地改變著。好在龍舟競渡最本質的精神還留存在這個屈原的故里,人們對于龍舟競渡的熱情里滿含著對屈原的追思,每年舉行龍舟競賽,不論是主辦的官方,還是積極參與的民間,都認同著一件事:競賽的名次是次要的,對屈原的追思是永恒的。
傳統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任紅 周伊萌
美術指導:崔瑋
圖片編輯:黎明
美編:程曉新
校對:段海英
審核:任 紅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16年第6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