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邦克·李奇微,美國陸軍上將,他以胸前掛兩顆手榴彈的形象聞名,更因他在朝鮮戰爭中挽救了全面潰敗“聯合國軍”而聞名。
1955年,李奇微卸任美國陸軍總參謀長,提前從美國陸軍退役。退役后的第二年,他出版了他的自傳《馬修·B·李奇微回憶錄》。這本回憶錄的朝鮮戰爭部分后來在中國多次出版,銷量相當可觀。因為對于國人而言,了解一下我們的對手如何理解和思考那場戰爭,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在回憶錄中,李奇微對自己的前任麥克阿瑟提出了很多批評,似乎他對這位大名鼎鼎的軍界前輩并不感冒。
麥克阿瑟在朝鮮戰爭中最精彩的一筆無疑是仁川登陸,李奇微卻不認為仁川登陸是個理性思考后的選擇,因為登陸能否成功,完全取決于天候、地形和中國人的反應這三個未知因素,賭的成分太多。
李奇微批評麥克阿瑟,他忽略了中國軍隊已經大批越過鴨綠江的明顯跡象,不顧五角大樓的反對,極力推動部隊向鴨綠江推進。在他的先頭部隊被志愿軍消滅后,麥克阿瑟還在向五角大樓發報,稱中國的39軍和40軍并未越過邊界,只有少數幾個志愿軍出現,他們不過是“外交棋盤上的一個小小的步驟”,不會對聯合國軍產生影響。
當然,李奇微并不認為麥克阿瑟是個愚蠢的人,他承認志愿軍在此期間采取的戰術是非常成功有效的:志愿軍采取夜間行軍的方式,避開公路走小路,在森林中燒火對付美軍的空中偵察,利用村落、礦井進行隱蔽,自帶干糧避免火光被人發現。
“中國人沒有留下一點部隊運動的痕跡,所以,統帥部懷疑是否有敵人大部隊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李奇微說道,“我們整個部隊,甚至較低級的軍人都對志愿軍的威脅掉以輕心。”
此后,他們從多方面得到各種情報,但依舊反應遲鈍,直到“迅猛而突然的打擊接踵而至”。李奇微的回憶非常生動地描述了美軍第一次接觸志愿軍后的那種慌張:
許多美國人第一次聽到中國軍號的嘯鳴,這種銅號看上去就像足球賽巡邊員用來表示犯規的喇叭,其粗野的音調夾雜著發狂的吹哨聲,似乎在通知新的戰斗階段的開始。
不只是美國的下級軍官對這種號聲印象深刻,李奇微也是如此:“當這些陌生人(志愿軍)在指揮所對面停下來時,其中一個干部狠吹了一聲軍號,他們隨即從四面八方以輕武器和手榴彈向指揮所發起攻擊。”
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這種軍號的聲音都成了“聯合國軍”的恐怖噩夢。
突如其來的第一次戰役令“聯合國軍”損失不小,李奇微寫道:“中國人堅強而兇狠的斗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攻擊……他們是更加文明的敵人,有很多次,他們同俘虜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對俘虜采取友善的態度。”
李奇微還寫道,中國人釋放俘虜的方式和別的軍隊截然不同,他們不會在俘虜的腦袋后面補一顆子彈。俘虜如果在被俘期間死去,中國士兵會友善地將他們掩埋。
第一次戰役結束后,美軍中稍有見識者比如沃克、史密斯已經意識到,“在其先頭部隊與鴨綠江之間可能有一支強大的敵軍。”但麥克阿瑟依舊無視種種現象,繼續催促部隊向北推進,結果他們又在第二次戰役中遭受嚴重的失敗。
李奇微認為,仁川登陸賭運氣的成功,錯誤地提高麥克阿瑟的自信和威信,以至于很多人不愿意在他明明在犯錯的時候提出疑問,也促使麥克阿瑟冒險賭一把更大的。他自以為勝利在望,聽不進任何建議和勸告,若不是某些老練的指揮官故意降低前進速度。那么“聯合國軍”真的有可能遭遇“徹底的土崩瓦解”。
李奇微接替沃克擔任第8集團軍司令后,看到了一支“張皇失措”的部隊,他們“對自己、對領導都喪失了信心,不清楚自己就近在那里干什么,老是盼望著能早日乘船回國。”李奇微不得不把很大的精力用于幫助這支部隊恢復斗志,恢復自尊心。
這種沮喪并非只存在于軍隊,也存在于美軍總部和華盛頓。李奇微寫道,12月底,參謀長聯席會議通知麥克阿瑟:中共部隊現在十分強大,如果他們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聯合國軍撤出朝鮮。杜魯門也授權麥克阿瑟,在迫不得已時,可自行將部隊撤出朝鮮,完成其保衛日本的根本使命。
圍繞著應該如何制定對外政策,麥克阿瑟和杜魯門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最終,麥克阿瑟被解職,李奇微成為新的總司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