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五月,北京朝陽劇場迎來了一臺重磅演出——《登峰造“技”》。這是北京演藝集團旗下中國雜技團專門為朝陽劇場打造的演出作品,標志著中國雜技團正式開啟駐場模式。
駐場演出,從精華開始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首個國家級雜技藝術院團,中國雜技團承載著東方雜技美學的演變史。從1957年的第一塊金牌,到2004年第一尊“金小丑”,再到2025年斬獲第75枚金獎、第四尊“金小丑”,這些獎項詮釋了中國雜技藝術的輝煌歷程。
“我們為朝陽劇場專門打造的《登峰造‘技’》演出,是匯聚了中國雜技團七十五年藝術沉淀的精華。”中國雜技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呂立民說。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場演出從始至終驚險刺激、唯美有趣,令人嘆為觀止,贏得觀眾掌聲不斷。《九級浪-桿技》再現海浪搏擊的剛柔并濟,《協奏·黑白狂想-集體技巧》在鋼琴旋律中展示瞬息萬變的人體造型,《鼓韻-蹬鼓》將傳統蹬技與鼓樂相融,《圣斗-地圈》突破身體極限的騰躍,《攬夢擎天-高拐》挑戰高空疊架的驚險美學,《玄·多維集體球技》以精準協作構建動態幾何,《俏花旦-集體空竹》用靈巧翻飛的空竹演繹京劇韻律,《馭風凌霄-男子集體車技》則以疾速飛馳的車輪描繪風的速度,為整場演出落下震撼注腳。
“這是我第一次走進劇場現場觀看雜技演出,非常震撼。之前總覺得雜技的特點在于難和險,但通過中國雜技團的這場演出,我也感受到了雜技藝術中的美,特別喜歡《俏花旦-集體空竹》這個節目。”觀眾梁女士表示。
中國雜技團演員李麗平介紹,《俏花旦-集體空竹》從創排至今已20余年,每一年都會在之前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比如在技術方面,不斷升級抖空竹和跳繩的技術;在舞美方面,升級節目的空間設計和服裝設計;在表演方面,不斷加強演員的藝術修養,把雜技與中國的傳統戲曲表演相結合等。
觀眾崔女士說:“演出超出我的想象,非常精彩。之后我還會帶自己的孩子來觀看雜技演出,讓小朋友也感受一下不同的藝術門類。”
打造精品,走向大眾
在全世界范圍內,劇團駐場演出并不是新鮮事——紐約有百老匯,拉斯維加斯有太陽馬戲團,倫敦有西區,日本有寶冢歌劇團……“這些經驗表明,要打造一流的院團品牌,就需要特定的場所。雜技這個門類也是一樣。”呂立民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表示。
據介紹,中國雜技團在朝陽劇場的長期駐場演出項目,將精準對標“大戲看北京”和“演藝之都”建設工作,在老牌雜技演出劇場內,推出精品雜技馬戲演藝內容,探索“藝術+科技+商業”融合發展路徑,推動從產品經營到平臺化經營的升級轉型。
呂立民介紹,未來,中國雜技團的駐場演出將聚焦兩個方面。“首先是‘精品’,這就是我們在朝陽劇場正在做的這部分,即在北京核心旅游區的核心平臺上,打造一流的演出產品,立足行業標桿,讓來北京旅游的中外游客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其次是‘下沉’,即在社區劇場等開放新空間進行一些沉浸式、街區式的親子類表演,為雜技這門藝術門類培育更廣泛的新觀眾。”
讓海外觀眾來京觀演
打造品牌,也不能放棄海外市場。“我們每一年在海外有300場左右的演出。希望通過雜技這門世界語言讓海外觀眾也能看到中國,未來也能走進我們在中國的劇場,感受更多中國演出品牌。”呂立民說。
要樹立品牌,除了場地的加持,內容還是關鍵,而雜技節目出精品需要日復一日地打磨,不能“吃快餐”。“開啟駐場也是對我們的演出創排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呂立民表示,中國雜技團會利用駐場的契機,進一步提升院團在創排、科技運用、平臺運營、演員培育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或許,不遠的將來,我們也能在中國的演出市場中看見受人追捧的雜技明星。
原標題:《中國雜技團開啟駐場演出,雜技演出市場將迎黃金期?》
欄目主編:樊江洪 題圖來源:中國雜技團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張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