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被教育為人要善良,吃虧是福,得饒人處且饒人。
長大進入社會后我發(fā)現(xiàn),我們小時候被規(guī)訓的這一套在人際交往中并沒有給我?guī)矶嗌俸锰?,反而讓我受了不少委屈和不公?/p>
有時候我不僅懷疑,為什么我越不計較越會被人欺負呢?
直到看了《百家講壇》王立群老師的一段話,我才幡然醒悟。
王立群老師說:善良的人往往容易犯一種錯誤:就是以德報怨。
善良的人對人總是一種態(tài)度,認為只要我不害別人,別人就不會害我。
然而這是一種錯覺,這是一種幻想。
當被人傷害時,善良的人總會選擇原諒對方,選擇息事寧人。
表面上看這樣處理很大度,然而這只會讓別人輕看你,認為你好欺負,認為你是個“軟柿子”,誰都可以捏你。
以德報怨,只會讓人得寸進尺,讓你受到更大的傷害。
因為人性是欺軟怕硬的,人跟人相處都有一個試探的過程,也就是對方要試探一下你的底線是什么。
如果有人一開始就欺負你、打壓你,你不選擇反擊的話,那么他就會得寸進尺,因為他已經(jīng)把你定義成軟弱可欺的人。
現(xiàn)實并不會因為你是一個好人,就讓你得到好的回報,也不會因為你很好說話,而為大家所感激。
相反,如果你總是與人為善,太好說話,大家都只會拋給你更多棘手的事情去做。
在單位里你會發(fā)現(xiàn),最好說話的人一定是干活最多的人,在家庭里你會發(fā)現(xiàn),最好說話的人往往忍讓更多。
而且一味忍讓,雖然可以給他人留下“好說話”的印象,但與此同時,也很容易被別人抓住你的短處。
今天你接受了對方的要求,迎合了對方,某一天,如果你不再迎合他,不再接受他的要求了,對方非但不會感激你曾經(jīng)的那些幫助,反而會覺得你這個人說話不算數(shù),關(guān)鍵時刻掉鏈子。
也就是所謂的“升米恩斗米仇”。
太好說話表面上看是你用你的大度原諒了別人,實際上你是在幫助別人耗盡自己。
因為你把不屬于自己的責任和壓力承擔了過去,你總擔心拒絕別人會得罪人,于是你忽略了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所以的委屈和不甘只能自己消化。
時間久了,你的不滿和壓抑只能內(nèi)耗自己,對別人是一點影響都沒有。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當他人好好對待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好好對待別人。
當別人用惡意對待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讓對方受到相應的懲罰。
善良本身沒有錯,但是善良也應該有邊界、有底線。
沒有鋒芒的善良,只會成為別人得寸進尺的籌碼;一味無止境的善良,只會讓你越來越失去自己的領地。
《菜根譚》中說:“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p>
仁慈之中又敢于當機立斷,剛中必須帶點柔,柔中必須要有剛,善良必須要有鋒芒,才能將善進行到底。
記住,不要因為給別人撐傘而淋濕了自己。
真正的善良,是隨和而不失棱角,柔軟而不失鋒芒,把你的善良,送給真正值得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