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占全
2025年5月25日,中國科技產業迎來歷史性時刻——科創板芯片龍頭海光信息(688041.SH)與滬主板算力巨頭中科曙光(603019.SH)聯合宣布,雙方正籌劃通過換股吸收合并方式實施戰略重組。這一交易不僅是國內半導體與算力領域首次“芯片設計-服務器制造-云服務”全鏈條整合,更將成為5月16日《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修訂后首單上市公司間吸收合并案例,標志著中國科技產業在全球競爭中開啟“體系化突圍”新篇章。
一、千億級并購引爆市場:算力生態重構的“中國方案”
根據雙方公告,海光信息將通過向中科曙光全體A股股東發行股票的方式實施換股吸收合并,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用于技術研發和產能擴張。截至5月23日收盤,海光信息市值達3164億元,中科曙光市值905.7億元,合并后總市值將超4000億元,一躍成為國內算力產業市值第一梯隊企業。
此次合并堪稱“技術與市場的雙重共振”:海光信息作為國產CPU/DCU芯片設計領軍者,其深算系列DCU性能已達英偉達A100的80%,并深度適配文心一言、通義千問等主流大模型;中科曙光則是國內服務器市場前三強,2024年AI服務器市占率超30%,并擁有覆蓋90%省級政務云的渠道資源。雙方整合后,將形成從芯片架構設計到算力中心交付的完整閉環,例如海光DCU芯片可直接嵌入曙光液冷服務器,整體能耗降低35%,在政務、金融等關鍵行業的國產化替代率有望從30%提升至50%以上。
二、政策紅利下的“首單效應”:制度創新激活產業動能
此次交易的突破性意義遠超商業層面。5月16日修訂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首次設立簡易審核程序,明確支持上市公司間吸收合并,鎖定期規則優化至“6個月+18個月”彈性機制。作為新規落地后的首單案例,海光信息與中科曙光的合并不僅享受政策“綠色通道”,更將為后續科技企業整合提供范式——例如浪潮信息、紫光股份等潛在跟進者已進入市場觀察名單。
監管層的戰略意圖清晰可見:通過資本市場工具推動產業鏈垂直整合,破解“卡脖子”技術瓶頸。正如新“國九條”強調的“鼓勵頭部公司立足主業整合產業鏈”,此次合并將海光信息的芯片技術與中科曙光的系統集成能力深度綁定,形成“硬科技+強應用”的協同效應,直接對標英偉達“芯片+CUDA生態”的全球霸權。
三、資本邏輯與產業價值的深度碰撞:萬億市場的新變量
從資本視角看,此次合并堪稱“以小吃大”的經典案例。海光信息以3164億元市值吸收合并905.7億元的中科曙光,其估值邏輯在于:
1. 技術溢價重估:海光信息當前PS(市銷率)12.3倍,顯著低于寒武紀(18.5倍),合并后云計算業務有望獲得30倍PE溢價;
2. 規模效應釋放:雙方研發投入合計超47億元(海光34.46億+曙光12.5億),合并后可降低重復研發成本15%-20%,預計2026年凈利潤增厚至50億元以上;
3. 生態壁壘構建:曙光云平臺用戶超200萬,與海光芯片形成“軟硬一體”護城河,在信創采購比例強制提升至70%的政策下,預計2025年訂單增速將超120%。
國際對比更凸顯此次交易的戰略價值。類似英偉達收購Arm、AMD并購賽靈思的整合路徑,中國選擇以“中科院系”協同為特色的垂直整合模式。合并后企業將占據國內算力產業鏈三大優勢:黨政機關采購占比45%、金融行業訂單增速120%、液冷服務器能耗降低35%,直接挑戰國際巨頭在高端算力市場的壟斷地位。
四、挑戰與機遇并存:萬億級賽道的勝負手
盡管前景廣闊,此次合并仍面臨多重挑戰
1. 技術整合風險:海光芯片與曙光服務器架構的兼容性需突破指令集適配、散熱設計等技術難點,若延遲可能影響2025年AI服務器交付周期;
2. 地緣政治壓力:海光芯片制程依賴臺積電等代工廠,在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升級背景下,需加速推進國產3nm工藝研發;
3. 股東利益平衡:中科曙光作為海光信息第一大股東(持股27.96%),換股比例的公允性將直接影響中小股東信心,當前中科曙光股價較海光信息折價35%,存在估值修復空間。
但市場普遍對此次合并持樂觀態度。華創證券指出,合并后企業將實現國產算力從“單點突破”到“生態閉環”的跨越,預計2025年市值有望突破6000億元。更值得關注的是,上海市專項基金擬注資50億元支持合并后研發,疊加國產替代政策紅利,此次交易或成為中國科技產業從“跟隨”到“引領”的轉折點。
五、歷史鏡鑒:南北車合并的啟示與超越
此次合并與2015年南北車合并存在戰略共性,但路徑差異顯著:
- 相同邏輯:均為國家戰略驅動的產業鏈整合,旨在集中資源參與全球競爭。南北車合并后,中國中車海外訂單占比從25%提升至45%,而海光信息合并后目標直指全球算力市場20%份額;
- 差異化路徑:南北車整合側重行政主導的規模效應,而此次合并更依賴市場化的技術協同。海光信息的芯片技術(如兼容CUDA生態的DCU)與曙光的液冷服務器結合,將形成“技術-產品-服務”的全棧競爭力,這在國產算力領域尚屬首次。
結語:算力時代的“中國答案”
當全球科技競爭進入“算力霸權”爭奪的關鍵階段,海光信息與中科曙光的合并不僅是企業個體的戰略選擇,更是中國應對國際科技博弈的系統性布局。通過整合芯片設計、硬件制造、云服務全鏈條資源,此次交易有望在AI算力、數據中心、信創等萬億級市場中開辟“中國路徑”。隨著5月26日兩家公司股票停牌,資本市場的目光已聚焦于這場可能改寫行業格局的“世紀合并”——而這,或許只是中國科技產業深度整合的序章。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編:李影
審核:劉坤
監制:王占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