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臨渭區杜橋街道關工委“五老”宣講團走進三賢路社區,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傳統文化”主題宣講活動。
老模范楊鵬林:三賢故里的歷史回響
熱愛讀書的楊鵬林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了三賢故里三賢之一唐代名將張仁愿的傳奇人生。張仁愿出身農家,少年時便以文韜武略聞名,武則天時期通過武舉踏入仕途,后歷任幽州都督、朔方軍總管等職,與李靖、郭元振等并稱唐代四大文武雙全的宰相。他在鎮守北疆期間,力排眾議于黃河北岸修筑中、東、西三座受降城,形成嚴密的防御體系,徹底斷絕突厥南侵之路,使朔方地區數十年無戰事,每年節省軍費開支無數。其“兵貴進取”的軍事思想、“執法嚴正”的為官之道,至今仍被后世傳頌。張仁愿與白居易、寇準并稱“下邽三賢”,是渭南本土歷史文化的璀璨明珠,激勵著家鄉人民傳承愛國精神與擔當意識。
老戰士李惠民:黃土高原上的革命火種
英勇救人榮獲二等功老戰士李惠民,講述了西北紅軍創始人劉志丹的英雄事跡。劉志丹出身書香門第,青年時期便投身革命,從黃埔軍校到渭華起義,從創建陜北紅軍到開辟陜甘邊根據地,他始終以“群眾領袖”的身份與百姓同甘共苦。李惠民著重描述了劉志丹在照金戰役中巧用“榆木大炮”智退敵軍的傳奇故事,以及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仍心系戰斗的崇高氣節。“老劉”的故事深深感染了現場聽眾,一位社區居民感慨道:“今天才知道,陜北的革命火種是這樣被點燃的。
老干部姚和平:紅色精神的代代傳承的故事
原渭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老干部姚和平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了他退休后創辦家庭“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初心與實踐。2012年春節后,姚和平將自家客廳打造成渭南市首個家庭紅色教育基地,展示父輩革命遺物、個人榮譽證書及紅色史料,免費接待參觀者4600余人次。他現場展示了多枚軍功章和榮譽綬帶,講述了從法官到紅色宣講員的轉變:“退休不是終點,而是傳承紅色基因的新起點。”其事跡被多家媒體報道,并被授予“渭南市道德模范”等20項榮譽稱號。姚和平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入學校、社區,用自己的行動傳遞信仰力量。
活動反響與未來展望
活動現場,三位“五老”成員以生動的故事和真摯的情感,為聽眾帶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洗禮。杜橋街道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朱永念在總結時表示:“三位老同志用歷史故事和親身經歷,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杜橋街道關工委將持續發揮“五老”優勢,計劃在轄區內開展“紅色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通過主題宣講、實地參觀等形式,引導青少年厚植家國情懷,讓紅色基因在基層治理中煥發新生。
此次宣講活動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新時代的動員。正如劉志丹在陜北播撒的革命火種,張仁愿在北疆鑄就的精神長城,以及姚和平在當代踐行的紅色傳承,都在告訴我們:唯有銘記歷史,方能開創未來。下一步,杜橋街道“五老”宣講團將繼續以實際行動詮釋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的初心和使命,讓傳統文化與紅色基因在社區沃土中生根發芽,綻放新的時代光彩 。
渭南青年網 圖文:閔盼龍 劉卓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