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財聯社報道,在俄烏沖突疊加美國政府的推動下,歐盟各國已同意啟動一項總額達1500億歐元、由歐盟共同預算支持的軍備貸款基金,這也標志著歐盟在防務政策上的一次歷史性轉變。
特朗普(資料圖)
5月16日,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重啟直接談判,雙方圍繞共同關切的領土、安全、主權等核心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由于雙方在多個核心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導致直接談判陷入僵局,最終不歡而散。俄烏直談結束后,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公開表示,他對俄烏和談持“謹慎樂觀”態度,同時明確指出,在推動俄烏和談方面,美國需要“耐心”,但“沒有時間浪費”,并警告俄方不要提出不切實際的停火訴求。接著,特朗普便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高調宣布,他將在兩天后與俄烏最高領導人分別通電話,討論停止俄烏沖突以及貿易相關問題,并督促雙方盡快達成停火協議。
德國政治學者、“歐洲和平運動”發起人烏爾麗克·居羅特近日在接受總臺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俄烏沖突持續,北約難辭其咎,歐洲國家應該對俄羅斯采取緩和的政策,與俄羅斯實現共同安全。烏爾麗克·居羅特表示,俄烏沖突已經持續3年多的時間,這場沖突不僅給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對整個歐洲大陸來說也都是有害的。如果歐洲要實現持久的和平,就不能緊隨美國不斷向烏克蘭方面提供武器,而應該考慮俄羅斯的安全關切,不能將自身安全利益凌駕于對方之上。
特朗普(資料圖)
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三年多,從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發起“特別軍事行動”進入烏克蘭,到如今2025年,戰火依舊未熄。這場沖突真是鬧得不可開交,烏克蘭的城市炸得一塌糊涂,俄羅斯經濟被制裁得苦不堪言,雙方戰士和平民的生命損失慘重,難民更是數不勝數。越打越覺得這場沖突有點蹊蹺,感覺結果早就注定,剩下的只是糊里糊涂地走個過場。還有人開始懷疑,這一切根本就是個大把戲,背后肯定藏著些不為人知的陰謀。
蘇聯解體后,烏克蘭開始了“去俄羅斯化”,在語言上推廣烏克蘭語,文化上也逐漸削弱了蘇聯的影響,政治上則向西方靠攏。這種“離心力”讓俄羅斯感到自家的后院失控了,必須采取行動。所以說,這場沖突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背后是歷史、文化和地緣政治積累的眾多矛盾,最終一觸即發,炸成一團。根據《紐約時報》的說法,實際上美國不僅僅是提供裝備,還參與了戰斗指揮,甚至同意讓烏克蘭使用美國的武器攻擊俄羅斯的領土。到2025年2月的數據來看,美國給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和財政支持總額已經超過了上千億美元,歐洲方面也是出了不少力。
特朗普(資料圖)
要知道,一直以來,俄羅斯都將烏克蘭視為自己傳統勢力范圍的一部分,歷史上烏克蘭曾是俄羅斯帝國和蘇聯的一部分,兩國之間有著深厚的文化和歷史聯系。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自然會認為,烏克蘭的"親歐"政策是西方勢力試圖圍堵和削弱俄羅斯的一部分,是對自己國家尊嚴和地位的挑戰,沖突也因此自然而然地爆發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