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 山海
端午安康
裝糯米、放紅棗,雙手指尖翻飛將粽葉圍攏,成品卻有些“站不穩”......5月27日,來自俄羅斯、馬來西亞、阿富汗、摩洛哥、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塞拉利昂等國的20余名泰達社區學院國際漢語班學員走進時尚廣場社區,開啟“感知幸福泰達,體驗端午文化”之旅。大家在親手包粽子的過程中觸摸中國傳統文化的溫度,感受泰達街國際化社區建設的獨特魅力。
泰達就像一支神奇畫筆,在外籍朋友心中勾勒出煙火底色與文明輪廓 —— 讓他鄉變故鄉,既有鄰里守望的市井溫情,更有浸潤心靈的詩意遠方。
“粽”林高手
糯米的清香、粽葉的鮮綠與紅棗的甜香交織,現場仿佛是一幅充滿東方韻味的民俗畫卷。賽龍舟、包粽子、做香囊、掛艾草,學習了端午節的古老習俗后,外籍朋友們既好奇又充滿期待。
社區志愿者張阿姨化身“文化使者”,手持翠綠粽葉,從食材選擇到包制手法進行細致入微的講解。“粽葉要選寬而韌的,折疊時角度要像托起小船一樣。”她一邊示范,一邊將雪白的糯米、紅潤的紅棗填入粽葉,靈巧的手指翻飛間,粽葉早已捆得嚴嚴實實,一個棱角分明的天津特色四角粽躍然眼前。
外籍學員們圍在操作臺前,眼神中滿是好奇與專注,有人拿出手機錄制教學視頻,有人迫不及待地嘗試折疊粽葉。
學習結束,“測驗”正式開始。外籍學員們分為四組,開始親手包粽子。
每組配備的社區志愿者都是名副其實的“粽子高手”,她們手把手教起外籍學員,折粽葉、填糯米、嵌紅棗、裹緊實、捆固定......阿姨們化身“粽”林高手,現場頓時歡聲笑語齊飛。
“老師,我的粽子為什么站不起來?”來自俄羅斯的安娜舉著歪歪扭扭的“作品”求助,張阿姨笑著握住她的手,調整粽葉角度,補充糯米用量:“這就像跳舞一樣,每個動作都要掌握好力度和節奏啊!”
終于,安娜的第一個粽子挺胸抬頭地“站”了起來,她趕緊興奮地拍照,迫不及待地發了朋友圈,與遠在故鄉的親朋好友分享這份喜悅。
旁邊的小組突然傳出掌聲,原來是坦桑尼亞的Martin包出了一個漂亮的粽子。之前Martin裹粽葉時總是漏米,在馬阿姨的幫助下反復嘗試,終于領悟訣竅,開心地歡呼:“原來這就是中國文化里說的‘熟能生巧’!”
志愿者李阿姨的“絕活”成為全場焦點,只見她雙手靈巧翻動,綁繩子的技術更是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連其他組的學員們也忍不住圍觀。
現場驚嘆聲和歡呼聲不斷,不同膚色的手在粽葉與絲線間穿梭,將對中國文化的向往編織進一枚枚飽含心意的粽子里。
歌舞達人
熱騰騰的粽子端上桌,氤氳氣息中,學員們圍坐在一起,小心翼翼地剝開粽葉,品嘗著自己親手制作的人生中第一個香甜的粽子。這一刻,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完美交織融合,中華文化跨越山海,融進了每個人的笑容里。
品嘗美食的興致正濃,大家也不忘亮出“絕活兒”助興。中國傳統舞蹈舞姿婀娜嬌艷,舞者衣袂飄飄,宛如仙子下凡,每一個旋轉、每一個手勢都充滿韻味。
古箏演奏宛如天籟,悠揚琴聲時而如潺潺溪流,時而如澎湃海浪,濃濃的中國風情讓外籍朋友們看得如癡如醉。
俄羅斯姑娘的裙擺如綻放的花朵般飛揚,坦桑尼亞小伙的舞步充滿力量與激情,瞬間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吃著美食,品著文化,看著表演,這場文化探索之旅就這樣融合了世界風情,撥動了每個人的心弦。
這場歡樂的端午體驗之旅,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俗技藝的傳承與推廣,更是泰達街道推動文化共融、推進國家化社區建設的生動縮影。
泰達街始終秉持 “文化為魂” 的發展理念,將文化潤城作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在國際化社區建設進程中,通過組織多元文化交流活動,讓端午的粽香、中秋的明月、春節的鑼鼓,成為聯結不同文明的情感紐帶。
當端午的艾香與粽香交織成詩,泰達街正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將青箬竹葉包裹的東方韻味化作跨文化的請柬。
未來,泰達街還將繼續奏響文化交融的樂章,讓千萬顆心共同編織多元共生的美好夢想,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萬種風情都能在渤海灣的這片熱土上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共同綻放璀璨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