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身為父母,希望孩子更好,就會總是在小事上反復糾正、提醒孩子。
然而,這種做法會讓孩子缺乏自信,在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和創造力上的發展變得遲緩。
01
反復糾正,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就是一種變相的批評。
如果其中還夾雜著諷刺、打壓和挖苦,很容易讓孩子感到羞恥,覺得“我無論做什么都是錯的”,接著開始自我貶低,最終變得自卑。
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我們應當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糾正錯誤,讓孩子在練習的過程中培養出能力和自信。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時間去探索和試錯。
如果孩子一犯錯,父母就忙不迭地糾正、指責,只會讓孩子泄氣,從而缺乏前進的動力和勇氣。
02
過度糾錯,是導致孩子大腦變笨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是因為高頻糾錯會激活孩子大腦的“錯誤監測回路”,讓他們長期處于一種過度警覺的狀態,消耗認知資源,讓孩子沒辦法深入思考。
試想一下:假如我們自己工作或學習時,旁邊總有人指手畫腳“這樣做不對”、“又做錯了”,也會變得畏手畏腳,大腦一片空白吧。
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大腦尚未完全發育的孩子呢?
其實,孩子犯錯不是問題,父母過度糾錯才是。
頻繁糾錯,會讓孩子的大腦開啟“擺爛”模式,剝奪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久而久之,自然越錯越多,越來越笨。
03
長期被糾錯的孩子,正在經歷嚴重的精神內耗。
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總揪著雞毛蒜皮的小事不放,傷了孩子的心:
孩子衣服上濺了個油點,父母就大呼小叫;
孩子吃飯時沒有扶住碗,父母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責罵。
看似是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好的行為習慣,實則破壞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逼迫他們走向沉默,甚至踏足抑郁的邊緣。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其閃光點。
少一點挑剔,多一些包容,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04
孩子的成長需要“有準備的環境”,而不是過度的干預。
事實上,生活中80%的小事都無需糾正,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探索。
我們可以通過示范和引導,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挑剔、指責他們。
畢竟,教育是一場溫暖的陪伴,不是一場嚴苛的審判。
多給孩子一些空間,讓他們在試錯中成長,在探索中發現自己的力量。
這樣,他們才能成為自信、獨立、有擔當的人。
來源/洞見
編輯/廖蕓卿
審簽/明芳
監制/喬虹
轉給家里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