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上經常提到的“春秋戰國”,其實并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朝代,而是東周后期的一段動蕩時期。
那么,針對這段時期的劃分,為什么一個叫“春秋”、另一個叫“戰國”?
想必我們知道春秋打仗還講“禮儀”,而戰國則拼個“你死我活”,這又是如何變化的呢?
春秋戰國的裂變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面對犬戎入侵的危急局面,頓時有點驚慌失措。
于是,他與大臣進行商量,準備將都城從鎬京遷至洛邑。
該次被迫“搬家”,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平王東遷”這一歷史事件。
這個事件不僅改變了周朝的政治格局,還拉開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序幕。
平王東遷之后,周王室的權威地位可謂是一落千丈,各個諸侯勢力趁機迅速崛起。
曾經那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禮法秩序逐漸崩塌,各諸侯國為了能夠爭奪霸權,有點“不擇手段”的意味,紛紛展開了勢力角逐。
要說到春秋霸主,第一位自然就是齊桓公。
他的“霸主”之名確實當之無愧,具有極高的“含金量”。
他任用管仲改革,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使得齊國的國力大幅提升,一躍成為春秋時期最強盛富裕的諸侯國。
第二位沒有任何爭議的霸主就是晉文公,他曾經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
他特別講信用,切實踐行了“退避三舍”的諾言,因此順利奠定了晉國的百年霸業。
第三位霸主春秋霸主就是逐鹿中原的楚莊王,他擁有雄心壯志,曾經飲馬黃河,詢問“鼎之大小輕重”,明顯體現出了他的“代周之心”。
關于其他兩位霸主,歷史上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在這里就不加以介紹了。
這些霸主的崛起,本質上就是諸侯國對土地、人口與資源的爭奪。
此時的戰爭,仍然保留著“禮戰”的習慣。
其中,宋襄公始終秉持著“不鼓不成列”的理念,就算兵敗泓水也不愿意乘人之危。
后來,晉國內部的卿大夫爭奪權力,最終導致了“三家分晉”的巨變。
總的來說,在春秋三百多年時間,一百多個諸侯國相互攻伐,僅僅史書明確記載的戰爭就有四百多次。
因此,在“春秋五霸”的赫赫威名的背后,是普通百姓時刻在飽受戰亂之苦。
隨著“三家分晉 ”與“田氏代齊”事件的發生,標志著戰國時代的到來。
當晉卿趙、魏、韓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之時,周王室僅存的權威也徹底消失。
在七雄并立的格局下,戰爭從“爭霸”升級為“吞并”。
秦國商鞅變法推行的“獎勵軍功”等一系列軍事措施,讓秦軍成為“虎狼之師”。
趙國推行胡服騎射這一制度,將游牧民族的戰術引進了中原軍隊。
這一階段的戰爭規模宏大,比如在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消滅了趙國的精銳,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最終,秦始皇嬴政攻滅六國,建立了秦朝。
回望春秋戰國,從平王東遷時的一百多個諸侯國到戰國七雄,再到秦朝的大一統,這不僅是土地的兼并,更是華夏文明的升級發展。
與此同時,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為社會進步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春秋》之名
我們了解清楚春秋戰國的起源之后,想必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春秋為何稱為春秋?”
我們想要徹底弄清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就需要從孔子編纂的那部史書說起。
當時,孔子將魯國及周邊諸侯的史事整理成了《春秋》,這部典籍只有一萬多字。
這部典籍,不但開啟了編年體史書的先河,還以其獨特的命名方式,展現了一個時代的“風采”。
孔子編纂《春秋》這部書的時候,特意選擇“春秋”作為書的名字,這暗含著兩重深意。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春秋”原本就是最受人們重視的兩個季節。
春天播種希望、秋天收獲碩果,代表著生命的輪回與時間的流逝。
孔子借助這兩個字記錄歷史,實則是以自然季節變化隱喻時代的興衰
這部書以魯國為中心記載事件,卻暗含對天下秩序的關切。
其中,《春秋》用“齊侯”稱呼齊桓公,而沒有使用尊稱,暗含對他的“批評”。
《春秋》成書后,并沒有立刻成為時代的代稱。
直到西漢史學家劉歆在《七略》中提出“春秋時代”的概念,這個書名才真正與歷史時期綁定在一起。
深究原因,在于這部書精準展示了周王室與諸侯的權力變化。
《春秋》的獨特價值,在于它以“實錄”的方式,完整保存了春秋時代的社會形態。
當孔子在書中記錄“初稅畝”這一制度之時,看似簡單的經濟事件,實則標志著井田制的瓦解。
而這本書更加深遠的影響在于思想層面。
在春秋時期,諸侯發動戰爭仍然需要尋找“戰爭理由”。
可以這樣說,《春秋》不僅定義了一個時代,更通過史書的記錄方式,為后世樹立了政治制度的評判標準。
當我們翻開《春秋》這部書,看到的不僅是諸侯紛爭,更是一個時代文明的真實記錄。
這部書用最簡短的文字,記錄了“最復雜”的時代記憶。
“戰國” 之名
與“春秋”的命名方式不同,“戰國”這個名稱直接指向了一個當時歷史現實
那時,戰爭已經成為各國生存的常態,因此“戰國”這個名字尤為貼切。
“戰國”一詞最早見于《戰國策》,這部西漢劉向編修的書籍,記載了一些策士的言論。
有一點我們需要了解,書中直接描寫了七個強國相互攻伐的局面。
與春秋時期“尊王攘夷”的有限戰爭不同,戰國的作戰目標是徹底擊敗對手。
這種“非生即死”的博弈,讓“戰國”成為時代的必然標簽。
春秋時期的戰車沖鋒被步兵和騎兵取代,鐵制兵器讓殺傷力提升。
當魏國率先變法實行“武卒制”,戰爭逐漸成為全民參與的“生存競爭游戲”。
數百年的兼并導致天下僅剩七雄,各國為了可以安穩生存下來,需要進行一些變革。
齊國在稷下學宮召集人才,以此來獲取民心。
這些改革看似應對戰爭,實則在為日后統一鋪路,
當時,縱橫家是十分活躍的。
蘇秦以“合縱”之策聯合六國抗秦,執掌六國相印。
張儀以“連橫”破局,幫助秦國解除危機。
當楚國因收受秦國“禮物”而背棄合縱的時候,戰爭的正義性已經不復存在。
戰國的戰爭雖然殘酷,但是孕育著統一的“種子”。
各國為支持戰爭推行的改革,客觀上加速了制度融合。
更深刻的影響在于文化層面,墨子主張“非攻”,孟子呼吁“義戰”。
這些思想交鋒與戰爭實踐相互影響,最終形成“大一統”的共識。
“戰國”這個名稱,它記錄了中華文明在戰火中尋找“希望”的堅韌。
結語
總而言之,東周存續了五百年的時間,名存實亡。
其中春秋諸侯爭霸,小國不斷被大國兼并,進而迎來了戰國時代。
戰國七雄紛紛壯大自身實力,通過武力進一步擴展自己的土地疆域。
直至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這個長達五百年的春秋戰國亂世才徹底宣告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