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從這里開始:
巴黎,1984年春天,左派執政,墮胎法案早已通過,我和我的父母都聰明又摩登。我十七歲,有一個情人,我是一個自由的女孩。
突然,我被逐出了這個自由世界——
我懷孕了。
有那么多的證據在告訴我們:女性主義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在《泳者之心》(
Young Woman and the Sea)描繪的那個一百年前的時代,人們還在把女人游泳當成奇聞異事。但一百年后的現在,一切已經不一樣了,問題已經解決,女孩和男孩別無二致,一樣可以擁抱摩登和自由。
《泳者之心》
Young Woman and the Sea
但是,女孩的身體確實和男孩有所不同,這讓我們始終要在性自由中承擔與男性不同的后果——
我們有一個會懷孕的子宮。
我們沒有盡情做愛而不必擔心懷孕的自由;在他人的目光下,在尚未消散的傳統的禁忌里,我們為自己的乳房、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恥。
我們蜷縮起來,小心翼翼。
科隆布·施內克就從這里——17歲那年的意外懷孕——開始了她大膽坦誠的自傳體故事。
科隆布·施內克是一個在七八十年代的巴黎成長起來的女孩。在五月風暴以后左派的、開放的空氣里,在知識分子布爾喬亞的家庭里,她相信女性主義革命已經完成了使命,相信自己和男孩沒有任何不同,相信自己是一個自由的女孩,直到女性的身體以一場強加的懷孕擊碎了烏托邦的幻覺。
她不得不發現,正是這個在世界上與她的心智距離最近的物體,這個與她的精神關聯最緊密的身體,這個看似最受她掌控、實際上最不受她決定的身體,無法分離、無法避免地削弱著她。
美好的幻覺破滅后,她在人生的甬道中繼續前行。她和自己的朋友一起長大,完成學業,開始職業生涯,面臨父母的死亡,走進婚姻,生育孩子,離婚,重新戀愛……她寫下這些,仿佛波伏娃筆下的女人的一生的一次個案展演。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劇照
但是,她并不是一個僵硬蒼白的檔案主角。是的,她身上帶有眾多二十世紀末法國新興布爾喬亞階級女子的典型特征,但她發現了那些即使在優勢階級和優渥生活中,依然存在于女人身上的無法逃離的困境。
她不安、焦慮、困惑、恐懼,終于,她重新發現成為女孩以前的身體本能,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體,發現自己可以令它靈活、流暢、有力,于是她寫下這三個短篇,用它們講述這一“身體的學習生涯”。
這樣的書寫讓她尊重那個更忠實的自己:不是一個體貼迷人、善于忍耐的女人,而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肩膀結實,可以傲慢,不斷變化,是一個擁有鮮活身體和鮮活精神的人。
這部小說的英文版標題是“巴黎三部曲”。可以說,這三個故事的確是一個巴黎女人生活的三個方面:
她在尚未脫離父母獨立時的青春期生活;
她從童年到中年的女性友誼;
她成年后的戀愛。
但隨著閱讀的進展,你會發現這樣簡單的主題概括也許是不成立的。
誠實地說,在閱讀的前三分之二我一度困惑于故事的散漫。作者為何要把如此多的生活細節和碎片劈頭蓋臉地講述給我?
讀到第三個故事,非常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一切突然連接起來,每個故事互相補全了彼此的意義,成為了真正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里我們讀到科隆布的自由,在第二個故事里我們了解到她的自由來自七八十年代知識分子布爾喬亞的家庭和階級基礎。
第二個故事里她狀若無意地提及父母的移民背景,在第三個故事里揭示母親作為猶太人充滿不安的身體經驗如何傳遞到她的身體和她在戀愛關系中的體驗,于是我們這才明白為何在第二個故事里,她為何說自己在愛和欲望上比她的朋友“更加受約束”。
第一個故事里,那個開明、寬厚而富有教養的父親形象給予我的愛和不安貫穿第二和第三個故事里我對愛的渴求和對失去的恐懼,他的婚姻方式解釋了第三個故事中我對母親度過一個沒有父親參與的周末的強烈期待。
第一個故事里在十七歲前曾經解放的身體,在第三個故事里通過愛、性和游泳被重新找尋。
這三個故事是個體生命史的碎片,在它們被作者從自己的生命里揀選出來以前,它們原本渾然一體。
我們觀看它們此刻的樣貌,依然能感到這些碎片上存留著互通的經脈。線性的文字使你不得不走著直線前行,途中撿起的線索卻并非按照順序排列。
當手中的線索夠多,你才能發現它們不是隨機的碎片,而是那個孕育于五月風暴的新興布爾喬亞文化的孩子、那個擁有移民家庭歷史的女孩、那個敏感于詞語和意義而無法安于性別身份的女人,是科隆布·施內克這個人和她一生中的基本命題。
在她的身體學習生涯里,每一個細小的因素都是焦慮的來源,也是每一個細小的片段推動了頓悟的發生。
《自由泳的溫柔》的語言平白、簡短、急促,每個線索都簡單、平淡、干凈,拼合在一起卻可以交織出無數復雜的意義。
從中文世界讀者所熟悉的傳統命題——階級、種族、政治,到近年更流行和新潮的話題——精神分析、性別、身體、女性友誼、性、新型家庭關系……科隆布·施內克的故事像紀錄片一樣用輕盈的符號進行復雜的表義。
科隆布慣于直接拋出事物的名稱、外觀和質地,而不是描繪它們的細部或探討它們的隱喻;慣于直陳人的舉止、分和與言談,而不是曲筆探索他們的內心;慣于簡略地定義事件的產生和影響,而不是遵循其中的情感震蕩;慣于信手拈來關于階層、思想和主義的名詞,而不是擴展它們的內涵。
在這些敘述堆砌的間隙,她簡單明了地陳述自己的憤怒、困惑、悲傷、幸福——就用“憤怒、困惑、悲傷、幸?!边@些詞語本身。
所以,她不是直接進入心理世界的作家,而是用表層詞語的組合來暗示水面下發生的事情的作家。她的寫作有游泳館水面那樣透明、直接、一眼見底的質地,又有水也具有的另一面的粗暴和強大,卻用這樣的筆觸帶我們最終抵達在水中自由活動身姿的溫柔體驗。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由泳的溫柔”?
科隆布在失戀的痛苦中走進不同的游泳館,開始一圈又一圈的自由泳。在這樣的游泳之中她才發現這段關系的結束讓她懂得了什么:愛和生命就像水中的失重感一樣充滿不確定性。
愛會消散,愛人會離開,至親和友人的生命會逝去。愛如此幸福,又如此無常,人試圖為每一段際遇賦予意義,但敘事的努力拗不過生活的水流。
但是,即便如此,人依然可以縱身一躍,在水中游泳。那些已分手的愛人曾經教給她的事情——用很好的耳機聽音樂,跳舞,自由泳姿的訣竅,停下來觀察他人,像關心精神一樣關心身體的疼痛,不再害怕壞的故事結局——指向的正是這個道理。
游泳是一項充滿身體經驗的活動。在泳池里,科隆布體驗到一種身體的自由:她可以在自由泳中運用自己的身體,不必羞恥,不再小心翼翼,不再恐懼不被愛和愛的逝去。
她的身體不再讓她感到被削弱,也不再讓她感到生活里充滿戰斗的處處緊張,而是讓她體會到放松的感覺。
“身體的動作有一種精神性。”科隆布如此寫道。
從那個因為意外懷孕而獨自痛哭、對身體的背叛感到憤怒的十七歲女孩走來,她終于再次感到身體的中性的自由,這帶給她的是前所未有的精神的解放。
《泳者之心》上映前后,游泳在女性社區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很多人談到游泳時的體驗,那是一種平靜,一種解放。
那些以端莊、矜持為名的身體的禁忌,那些以柔弱、纖瘦為標準的對身體的形塑,那些目光下的羞恥,那些體重和體脂率的數字,在水下都被掙脫開了。
無數關于女性身體的話語將我們困住,游泳卻讓我們得以主動建立不受預設的身體經驗,由此反哺自己的精神力量。
在這樣的放松和安全下,對自己的、對他人的愛才會回來。這就是自由泳的溫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