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9:55
敦煌研究院敦煌學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
將帶大家走進
千年敦煌的數字重生—— 從絲路明珠到數字寶庫
絲路明珠:敦煌莫高窟的文明密碼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咽喉之道”。自公元366年開窟以來,它歷經11個朝代雕琢,現存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3000多尊彩塑,以及藏經洞出土的6萬余件文獻,是公元4至14世紀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敦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然而,由于自然侵蝕(約20%的壁畫受損)和人為破壞,敦煌正面臨不可逆轉的消亡危機。
數字敦煌:科技守護文明的破局之路
為應對文物老化挑戰,敦煌研究院啟動了“數字敦煌”項目,利用虛擬現實、十億像素攝影等技術,打造覆蓋數據采集、永久存儲、資源共享的綜合平臺:
DAM系統:數字資產管理系統,實現對壁畫、彩塑、建筑的高清影像采集。例如61號窟的《五臺山圖》需要3000張照片合成,總文件大小達50GB。
三維重建:運用激光點云技術,還原洞窟結構和崖體關系,精度可達60厘米。
全球合作:與微軟亞洲研究院、蓋蒂保護研究所等國際機構協作,制定了十多項數字化采集與保護標準。
技術賦能:讓壁畫 “活” 起來的黑科技
十億像素相機:捕捉壁畫細節,如57號窟觀音像的衣紋線條、321號窟飛天壁畫的飄帶紋路。
沉浸式展示:利用球形屏幕播放數字電影,游客可以通過“前端觀影+后端體驗”的形式感受洞窟魅力。
考古新范式:激光點云技術輔助繪制《九色鹿故事》的線描圖,為考古報告提供了數字化支撐。
數字敦煌的時代使命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敦煌時強調:“要通過數字化等高科技手段,推動流散海外的敦煌文物數字化回歸,實現全球共享。”這一指示為項目注入核心動力——不僅要保存文物,更要讓敦煌文化成為增強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撐。
主講人
夏生平,1987年入職于敦煌研究院,現任敦煌研究院敦煌學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2024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訪問學者。現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會員,中國圖書館學會文博圖書館專業組副主任及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遺產數字化專委會副主任等職,其目前還是美國華人圖書館協會(CALA)會員。
收看方式
采取電視端、網絡端兩種方式播出,可根據條件自主選擇合適方式收看。
1.電視端:5月28日19:55播出千年敦煌的數字重生 —— 從絲路明珠到數字寶庫,5月30日22:35重播。
2.網絡端:“山東教育電視臺”視頻號同步直播。
本文編輯:鐵扇公主
責任編輯:林美妮
山東教育發布 |
| | | |
投稿/新聞線索/爆料視頻
一經采用將獲得線索獎勵
點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