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珮韻曾經潛心臨摹、創作和鉆研宋畫,閉門十年有余,辛勤耕耘,終成正果。2022年末至2025年初,任珮韻歷時兩年有余,于絹本上傾注4500多個小時,完成了橫2700厘米、縱105厘米的當代巨制——任氏版《千里江山圖》橫空出世,不同凡響。
這份藝術成就的根基,早在任珮韻少年時期就已萌芽。任珮韻從小愛好美術、音樂、舞蹈,富有天資,多才多藝,熟習詩詞書畫又精通音律。她先后進入上海音樂學院與中國美術學院深造,中國畫師從陳磊、茹峰、王作均等教授,又隨王秀云、李秀英教授精研音樂。這種跨領域的藝術滋養,使她的繪畫具有獨特的韻律感,作品因此獨樹一幟。
十年磨劍終成鋒,這段藝術苦旅可見端倪:任珮韻臨摹并臨創過諸多長卷名作,涵蓋山水、花鳥及人物諸科。從唐代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到北宋李公麟的《維摩演教圖》,從北宋宋徽宗的《寫生翎羽圖》到南宋李唐的《清溪漁隱圖》,從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到明代文徵明仿趙伯骕的《后赤壁賦》,乃至民國時期陳少梅的《桃花源記》,十余幅長卷的錘煉,為任氏版《千里江山圖》的誕生奠定了深厚根基。
北宋《千里江山圖》據傳為宋徽宗的學生王希孟于18歲時所創(此畫家尚有爭議,待考證),為中國古代繪畫的巔峰之作。此番新繪《千里江山圖》,正是任珮韻藝術追求的具象化體現。她所臨創的《千里江山圖》是以絹本設色、工筆重彩的形式呈現的。為獲取正宗的礦物顏料,她不畏艱險遠赴西藏,冒著高原缺氧的風險,尋訪噶瑪嘎孜畫派唐卡傳承人嘎瑪德勒老人及其弟子,獲取他們特制的顏料,并學習礦物顏料的性能知識及使用方法。這般執著,恰是其在藝術之路上求索的縮影。
通過任氏版《千里江山圖》,可見任珮韻獨特的藝術語言。她以花鳥為起點,貫通人物與山水,同時苦練書法。她尤愛瘦金體及徽宗大草,不斷從書法中汲取營養,用于勾勒線條、寫景狀物,所繪畫面無不靈活生動。其工筆重彩經層層設色而明麗自然,呈現出的廟堂之氣,為明清所未見。
這般成就的取得,源于任珮韻對宋畫的深刻理解。她認為宋畫是中國繪畫的頂峰,其種類繁多,題材廣泛,技法精湛,寫實性強,文化氣息濃厚且無匠氣。宋代畫家對自然景物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觀察細致入微,態度嚴謹至極,由此成就了最杰出的畫作。
任珮韻說:“鐘情于宋畫,是因為其中蘊含與音樂相通的節奏和韻味,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此般認知,足見其深厚的藝術修養與敏銳的洞察力。
任珮韻的老師陳佩秋先生為繪畫大家,對宋畫素有研究。她當年見任珮韻之畫作便大為贊賞,欣然收其為入室弟子,并題贈橫幅“雅琴風華”,并落款“為弟子任珮韻所寫”,以示勉勵。
今觀此卷,見青綠山水間流淌著千年文脈,工筆重彩中躍動著時代精神。祝任珮韻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